市面上的各种复刻或改版M65。
本篇主要讨论几款在影史上最具存在感的军品外套,同时根据银幕影响力进行排名,至于设计细节啥的并不会太深入探讨(若有,那是因为笔者忍不住)。
眼看又一部新007电影上映了,现在各社交媒体都开始安利主角佩戴的某牌腕表,相关的男装品牌也在外网上争着抢占首页。毕竟,大部分观众都买不起阿斯顿马丁,但又乐意砸钱追个同款造型。
人类是一种拥有模仿本能的动物,偶像崇拜+从众心理就会导致爆款的诞生。尤其在这个影视及网络十分发达的年代,我们随便一个人都试过上某宝手动搜索“____(某明星)同款”的情况。
好莱坞的赞助商们很早就了解到了这点,他们乐意拿出自己的产品赞助各种大制作,并期待该影视作品火起来后能引来更多的消费者。
然而军品的情况有些不同,它们很多时候最早都是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或者剧情需要贴合相关时代背景而被作为道具。但结果却意外获得欢迎,而且不只是在军迷圈子内获得小范围喜爱。
从越南到好莱坞,从德尼罗到施瓦辛格,谁还记得这当初是为了战场而诞生的衣物?
在1960年代末的美国反战浪潮中,部分人认为穿着旧军品也可算某种形式上的“要做爱不要战争”,而约翰·列侬就是这部分人之一。
比如时常被将之与硬汉划上等号M1965夹克。很多人不管是不是军迷,不管是不是真的了解这款外套的背景,多少都会入手或考虑入手过。
M65的经典影视造型分别出自《出租车司机》和《第一滴血》,只不过当时选用M65并不是因为“硬汉”也不是为了广告植入,而是仅仅只为表达出主角是越战退伍老兵这个特点。
结果如今很多服装及快时尚品牌都推出了复刻或改版,使得M65已经普及到了近乎泛滥的程度。因此我们也先从排名第一位的M65开始说起——
M1965 野战夹克
1965年,美国军方对作战穿着实行MIL-C-43455J标准,替换掉原先在朝鲜战争充分验证过的M1951。
M1951本身就是M1943和M1950的修改,内部有嫁接防寒内胆的纽扣,外翻领也有可固定兜帽的纽扣。
一开始,M65在美军士兵中的受欢迎程度并不比M51高,只因有人认为M65的立领设计容易显得呆板,而且(尼龙和棉混合材质使得其)浆洗后的外观不如前者9盎司棉缎材质般鲜亮。
奇怪的是,因为太多电影有M65出场的关系,以至于我们有些时候忘记了这本来是作战服。
但M65的优点还是显而易见的:它外壳更柔软且相对轻盈,兜帽能收卷入衣领内,使用魔术贴粘合的衣领和袖口有更舒适的调整空间,而且可拆卸的防寒内衬和最主要的大容量四口袋设计保留了下来,美军士兵没用太多时间就适应了新作战服。
对于昼夜温差较大的战区,可随时拆卸的内胆有着重要意义。
谁都想不到能先让M65证实自身御寒抗风性能的地方竟是个东南亚热带国家:越南战争期间,驻扎南越中部高海拔地区的美军不得不面对野外夜间环境的失温风险。M65的配发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还帮助他们抵御了季候风时节的恶劣暴风雨。
自此之后,M65参加了冷战下半叶美军每一场海外行动。
早期的M65只生产OG-107橄榄绿此款色号,最“正统”的生产方为总部位于田纳西州的Alpha,另外John Ownbey、Propper、Golden Manufacturing、Sportsmaster等衣企也拿到了美军的订单。
随着好莱坞把这款“猛男标配”带热后,各个快时尚品牌也都纷纷推出了自家的改版,这里不一一细说,反正我们都知道因为常年的渠道特色宣传,追求原汁原味的中国军迷们都认定Alpha才是首选。
可收纳入衣领内的防风帽,尺寸不会妨碍到同时佩戴钢盔。
首先得清楚的是,在《出租车司机》和《第一滴血》之前,M65在民间的声望有些复杂:人们看到这种四口袋的军用大衣无一不联想到越战归国老兵、嬉皮士、自暴自弃者、待业青年、小混混等,甚至乎有上一代的中产阶级称之为“土匪衫”——
在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辣手神探》系列里,穿M65的是打劫商店或策划暴力事件的歹徒;
1973年阿尔·帕西诺在《冲突》中扮演了正面人物,可他身穿M65出场时表现出来的是一个备受压迫、无力改变现状的落魄形象;
罗伯特·德尼罗在《出租车司机》中的造型的确让观众对记忆犹新,但他扮演的角色可是一名对社会不满、企图刺杀总统候选人的反英雄形象。
阿尔·帕西诺,《冲突》。
史泰龙,《第一滴血》。
那的确是个越战老兵极其容易跟社会边缘人士划上等号的年代。
正因如此,M65能有今天的名声必须得感谢史泰龙。他饰演的兰博不仅成功把美国观众拉到了同情老兵的一方,而且还成功让人们从此将M65与硬汉或肌肉猛男联系起来。
自此之后,不止是美国,连世界其他国家的银幕硬汉也喜好将M65披上身。
阿诺德·施瓦辛格,《终结者》第一集中的朋克款。
詹森·艾克斯,《邪恶力量》
皮尔斯·布鲁斯南,《黄金眼》(道具组将肩章绊割掉,显得更有潜行着装的味道)。
某本·斯蒂勒主演的电影中见到的女性穿M65场景,宽松的军外套穿在女生身上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林正英,《驱魔警察》
时至今日,伴随主角身份出场的M65在电影中闪现的次数实在太多太多,稳居本文排行榜的首位。
不过,很多人想不到的是,原来最早给予M65“英雄”待遇的电影并不是《第一滴血》,而是1974年的日本武打片《激突!杀人拳!》——
如图。
主角的M65造型(该演员今年8月份去世)。
日本曾帮助美国生产了许多非武器类军用物资,是著名的“越战工厂”,受美军文化影响浓重,最早在亚洲引领外军军品的潮流。
各位80后的读者一定还能记得,《龙珠Z》的作者鸟山明就是受这个时期熏陶出来的军迷,他的漫画扉页里时不时都会整上一两张笔下角色身穿二战军服的插图。
战壕大衣 Trenchcoat
美军M1951,选这张显得军味比较明显。
比起M65最早在民间受到的非议,Trenchcoat的名声则一直相对正面得多:与之伴随出现的银幕形象几乎都是侦探、大情圣或深沉坚毅的男子汉,直到现在都还是时尚展中必须登台的单品。
之所以叫Trenchcoat,全因它成名自一次大战期间那的西线战壕——1914年,开赴法国前线的英军本有信心能在圣诞节结束战事,偏偏那个时代的双方都已装备自动武器,而指挥层手上拿着的还是当年打拿破仑总结出的战术指南。
无数步兵在正面平推中化作冤魂,接下来的战场形势更毫无悬念:英法与德军都转而挖掘复杂的堑壕体系陷入僵持。
雨季降临,英国兵们在愈加变深的战壕积水中挨冻受冷。而羊毛材质的军服和俗称“英国暖”的保暖背心只会像海绵般不断加剧种种煎熬,士兵们跟赤身裸体无异。
欧战造就了巴宝莉的名声巅峰。
一战结束时,如今所见的Trenchcoat样式也基本定型了。
就算基钦纳为首的高层再迟钝,也决不愿坐视军队在寒冷中损兵折将。他们向雅格狮丹和巴宝莉这两个制衣巨头发出了大额的雨衣订单,前者早在克里米亚战争时就有过与英军合作的经验,而后者则是“华达呢”的专利拥有方。
所谓“华达呢(Gabardine)”是一种用精梳毛纱紧密织制、能达到一定防水性的斜纹面料。它手感结实,纹路清晰,是巴宝莉在维多利亚时代晚期为了与雅格狮丹争夺英国雨衣市场而研发的拳头产品。
除了华达呢,府绸也是一种常用的物料。
巴宝莉所做的可远不止这:他们一边将库存里的雨衣清仓给英军,一边记录前线官兵的反馈,并作出了适合战场需要的修改——
- 增加肩章绊,方便军人别上军衔标识(虽然实际上并没多少人真的这么做)。
- 束腰绊增加D型环扣,方便悬挂手雷、地图包、佩剑等外挂物件。
- 增加口袋容积,便于收纳地图、弹药、口粮、急救包、手榴弹或其它私人物品。
- 增加可扣覆在前胸的挡风片,加强抗风挡雨的表现。
- 袖口增加束带,确保穿着者在持举望远镜时可减少渗入衣袖的雨水。
另外还有缩短下摆长度以便于奔跑、衣背加上开口以增强透气舒适度、固定内衬改为可拆卸式内衬等有别于传统雨衣的变动。俨然就是专为堑壕战环境打造的大衣,真真正正的Trenchcoat。
由于采购价格相对高昂,英军几乎没啥考虑就放弃了人手一件的打算,整个战争期间Trenchcoat的最主要消费群体还是军官们。
战争结束后,这种大衣跟着复员军人回国,巴宝莉也趁机利用好战场上积攒的人气,把它打造成塑造精英男性气质的必备服饰。
若要论好莱坞黄金时代的首选服饰,Trenchcoat必须排名第一。图为《北非谍影》。
黑色电影(Film Noire)流派里的典型侦探形象。
至于比军人更热爱Trenchcoat的,还有好莱坞。
从1920年代起到1960年代这称为“黄金时代”的数十年中,身穿卡其大衣登场的主角多到让人接应不暇。甚至可以说,任何了解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影迷,头脑中浮现的第一个形象就是礼帽+长风衣的组合。
绅士或侦探,淑女或蛇蝎美人,汉弗莱·鲍嘉或迈克尔·凯恩,葛泰嘉或奥黛丽·赫本,贯穿了无声电影到彩色宽银幕电影的变迁过程。
Trenchcoat是电影史上首款达成全球影响力的衣着,如今也在衣饰界内普遍到每个成衣品牌都要制作的程度。
奥黛丽·赫本,《蒂凡尼的早餐》。
保罗·纽曼,《巴黎蓝调》。
迈克尔·凯恩,《国际谍报局》。
阿兰·德龙,《独行杀手》。
有趣的是,因为Trenchcoat在电影中实在太常见了,007电影系列的制片人干脆下了死命令“绝对不要让007穿长风衣”免得显俗套。唯一算挨边的,只有罗杰·摩尔在在制作特辑里穿过的那次。
只不过相比起功能性更加“亲民”的野战夹克,Trenchcoat对穿着者的身材和保养要求稍微有些苛刻,价格也往往更加昂贵。且近年来的银幕登场数也越来越少,因此在这个排行榜上屈居第二。
A-2飞行夹克
A-2,肩章绊的设计据说是为了方便迫降后让营救者能把受困的飞行员拽出来。
从一战开始到二战结束,飞行夹克经历了一系列的标准化和制式化演变,出过不少兼具造型和实用性的经典款,而最具代表意义的还是美陆军航空队的A-2。
A-2号称“飞行夹克之王”。虽然以今天的目光看来多少有些简朴,可是别忘了,试装于1930年9月20日的A-2是继1927年来美军第二次尝试标准化飞行夹克的产物,开创了诸多飞行夹克的基本制作标准——
除大容量置物口袋和首创用拉链取代有安全隐患的纽扣外,为不影响穿着者在狭小的机舱内活动或剐蹭到仪器,A-2被设计成短上衣的款式,这也成了如今很多皮衣的必要特征。
该外套袖口和下摆均采用针织束口,保持紧凑的同时还能紧贴皮肤,达到了同类型衣物中前所未有的抗风性。
二战爆发后,A-2统一发放美国陆军航空队的飞行员、引航员及投弹手(1943年改为有限供应)。特别是同盟国反复轰炸纳粹德国腹地的那段时间里,身穿A-2的军人频繁出现于电影放映前的战争新闻简讯中,赚足观众眼球。
领口、挡风襟和针织衣袖细节。
战争前半部分的A-2发放不怎么挑人,连滑翔机机组也拿到了。
在战争的最后两年,美军打算用棉质飞行夹克取代即耗工时、造价又高的皮革,不再对飞行员遗失或受损的A-2进行替换。可陆航的全体上下已深深痴迷着这身皮衣——上头不发就自己动手。
他们转而向民间作坊(也就是所谓的“Cottage-Industry”)掏钱订做以A2为样板的飞行夹克。所以二战原品市场上的A-2有不少并非依照陆航标准制作的,细节上也时常存在差异。
这些作坊的存在也导致地下市场交易的存在。二战还没结束,英国本土和美国东岸就已经形成民间爱好者的购买链。
战后,A-2也变成了影视舞台上的常备道具,不只在描绘战时美军的作品中,在时装剧、体育片、动作片、冒险片、公路片中也多次登场。
比如《陋巷风云》中,史泰龙的A-2形象让人醒目,《夺宝奇兵》里的哈里森·福特也认为A-2最贴合上天入地、万般本领的印第安纳·琼斯。
史泰龙,《陋巷风云》
哈里森·福特,《夺宝奇兵》系列,穿的是无针织袖、无肩章绊的改版。
年轻时的马龙·白兰度常扮演叛逆青年形象,算得上是飞行夹克及皮衣专业评测户(因此也包括了各种版本的A-2)。
更别忘了,二战后的年轻一代陷入重新思考社会定位的时期,很多人公开反对上一代的道德准则束缚,以身穿皮衣来表示抗衡西装革履的老派价值观。飞行夹克和二战老兵带热的皮衣图腾文化在当时大行其道,A-2的民间销售正好迎合了这个需求。
回到美军那边,MA-1在冷战时代成为新的飞行着装主流,但空军及海军航空兵要求重新发放A-2的呼声从未消退。1980年代中期起,美军决定恢复A-2的订购,我们也因此在《壮志凌云》和美国总统视察三军的新闻中屡屡见到它的存在。
接下来我们必须得提及MA-1。
MA-1
随着喷气机时代到来,机舱内要容纳更多精密仪表,驾驶者的穿着也得更进一步轻量化,这撼动了传统皮夹克的地位。
另外,美国人也总结了北太平洋战区驱逐日军时的教训,即恶劣天气中出勤的飞行员,沾湿衣物的雨雪会在高空环境再次冻结,严重影响御寒和舒适度。
1950年代末,美军开发出以杜邦防水尼龙面料取代皮革的MA-1飞行夹克,其外形与B-15相似,主要区别为采用针织束领而非外翻式毛领。至于袖口及下摆与A-2同样是针织束口,一样强调紧贴皮肤的功能。
至于填充物,早期的MA-1使用羊毛与棉绒混合,后期改为重量更轻的聚酯纤维。
取消毛领的最大因素,是为了不妨碍硬式飞行头盔的佩戴。
作为对比,我们可以注意B-15的领口。
小批量分发驻欧飞行部队后,官兵们的积极反馈让美军更加肯定这是一款能同时满足空军及海军航空兵的衣物。
1963年,Alpha接过了MA-1的生产订单并作出更改,把内衬改成救生衣上常见的高可视度橙色,并将拉链换成双向式,此举的目的是让坠落在野外的飞行员可讲外套反穿,提高自己被友方搜救人员发现的概率。
橙色内衬。(左袖上的拉链为工具袋)
Alpha和Rothco要到1980年代才解除限制,生产面向民间生产的商业版。而在那之前,流入地下市场的原品,和和被视觉敏锐的商家作出的各种仿版,早就大行其道。至于在电影画面中的MA-1,那就更不说了。
1960年代起西欧各地就已经有穿类似MA-1款式的年轻人,问题是当时Alpha根本还没开放商版。
史蒂夫·麦昆,《猎手》,这是第一部有角色穿“正版”MA-1出场的非军事类电影。
非常少见的阿兰·德龙MA-1造型。
汤姆·克鲁斯,《壮志凌云2》。
互联网上最不缺的,就是穿MA-1的名人照片。
这款轻便、舒适,容易搭配的短上衣,从诞生的当天起就注定要成为备受年轻人青睐的精品。即使二十一世纪已经过了两个十年,喜欢MA-1的红人也是有增无减。
揭晓第五位之前,再点名几款近几年才渐渐再受重视的“荣誉提名”——
英国皇家空军1938式埃尔文飞行夹克,汤姆·哈迪在《敦刻尔克》的片场对此一见钟情,遂决定自己也去整一件。
M1943夹克,汤姆·克鲁斯,《木乃伊新传》。
M51/M65鱼尾服,费尔·丹尼尔斯,《四重人格》。
M41坦克乘员服,布拉德·皮特,《狂怒》
至于笔者情有独钟的M41风衣因为只有在战争片里出现的份,所以无缘于这个排名。
双排扣海员大衣Peacoat
俗称“740大衣”的Schott出品Peacoat。
说实在的,怎么可能还会有人对此惊讶?
Peacoat跟Trenchcoat的情况类似,屏幕前的大部分读者都有过入手或者想入手的经历,这种双排扣毛呢大衣都已经是普及得数不清有多少个生产商的地位了。用维基相关词条里的描述说便是:
“Peacoat在今天被视为经典款,被各种形式的人穿着,还衍生出了附带兜帽的版本。”
几年前还有过时尚杂志误把Peacoat错译成“豌豆大衣”的,殊不知此Pea非彼Pea,而是从荷兰语或西弗里西亚语“Pijjakker/Pijjekker”的借音,原指使用带内衬的蓝色绒面材料所做的大衣。相同的情况还有英语中牛肉Beef一词来自中古法语的Boeuf。
万变不离其宗,即使再怎么更改,Peacoat离19世纪诞生时的模样差不了多少。
当然,还有一个说法是双排扣毛呢大衣最早为航道引水员(Maritime Pilot)的专用着装,因此取“引水员”的首字母P得名“P-Coat”,后面再渐渐演变成Peacoat……总而言之,跟Pea(豆子)没有半毛钱关系。
重点是,这种从出现至今快将近130年历史的外套获得全世界海员的认可,从军用到民用,各国都有各自版本上的差异。
若果以电影中最常见的来说,那么便是Schott公司出品,专门依照美国海军的制造制造、俗称“740”的克尔赛粗绒厚呢面料版本(1970年代后改用麦尔登呢)。
与其说电影让Peacoat变得为人熟知,倒不如说Peacoat本身就足以普遍,导致影视剧和舞台剧中都不得不时常用到。
丹尼尔·克雷格版007,《皇家赌场》中穿了一次,《天幕杀机》里又穿了一次。
罗伯特·雷福德,《秃鹰72小时》,电影中的扮相还让日本漫画很长时间内都照着他来刻画中情局特工。
咱们的温特斯连长(误)。
Peacoat的其中优点之一就是超级容易搭配,像肯诺比将军(误*2)这样加条浅色直筒裤就非常好看了。
最后我们再说说很多人经常提到的“外军军品很难搭配”,或者身材不够就不能撑得起来之类的话。
笔者作为一名尝试过无数次减重的死肥宅,如今很认真地告诉大家:只要自己喜欢、穿得开心就行啦,管得着别人怎么看。(唔,我是认真的如此认为,绝对不是自暴自弃。绝不。呜呜呜呜……)
虽说像M65这类的客观上的确很难跟日常着装搭配起来,但我们确实还可以找其他民间的改版啊,比如下图的这种就很不错——
别问我,我也不知道这是哪个牌子的M65改。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