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篇西班牙电影《沼泽地》的观后感。
经典的破案故事一定是应该有明显的时代印记的,如果脱离了时代纯粹讲破案,就会陷入纯技术的泥淖。福尔摩斯的故事、波罗的故事都有着很强烈的时代印记。沉默的羔羊这一类片子则不明显。这也就是为啥总有人把《沼泽地》和奉俊昊的《杀人记忆》相比。
我认为,主要是影片在把握时代印记这一点上,不仅仅满足于表象和道具,而是把时代的特点与发生的凶案关联了起来,从对小事件的讲述、描绘之中来探寻大时代给每个事件、每个人带来的影响。由此想到中国的同类型片,应该也要好好借鉴这样的创作理念。
当然,没有一个敢于突破禁区、擅于抓到时代和案件之间结合点的原著本子,这些都是空想。时代的政治记号越强烈,则越有文章可做。我们不乏这样有故事感的时代,但我们缺少这样有时代感的故事。
十字架的时代背景
讲到时代,《沼泽地》反映的是八十年代初的西班牙。除了服装、道具、老款汽车、简陋的房屋等之外,还有一个细节交代得很有意思,就是一个十字架的特写镜头。果不了解这个时代的西班牙人的内心,就不能理解小镇民众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就不能理解为什么会出现既有愿意与警方主动密切协作的人又有与警方始终保持警惕心理的人,既有宗教的传统的一面又有开放的堕落的一面。
十字架上的四张照片,一眼就能看出的是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另外两个应该是与法西斯思想有关联的西班牙独裁统治时期的领袖人物。右上角那个有点像佛朗哥,又有点不像,佛朗哥的照片往往更跋扈一些。右下角的那个一直没搞清楚是谁。
于是,我专门深入探究了一下七十年代末期西班牙的情况。佛朗哥是二战之前就在西班牙实行独裁统治的,他的思想叫“长枪党主义”,而这个思想又是由另三个思想组成的,即国家工团主义、国家天主教主义、极权主义。
那么,这个十字架上的四张照片应该就是点明了这几种意识形态对西班牙社会最底层的影响至深。而影片是讲的八十年代初期,这时距佛朗哥统治完结已经四五年了,但毕竟他统治了西班牙三十多年,偏僻乡间民众思想的转变往往需要更久。
中国观众的感官
但是,作为一名中国观众,不了解二战以后的西班牙历史的,应该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沼泽地》在西班牙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当中,反响很大,而我们则是不明就里的。
我相信很多西班牙观众是带着怀旧心态看这部电影的,就像当年我们看《霸王别姬》,就看到了忠字舞和街头的红绿海洋非常感慨一样。
上海世博会城市主题馆里,上海展厅也专门布置了上海改革开放之前的家庭布置实景,五斗橱、玻璃糖缸、搪瓷面盆、带竹罩的热水瓶、玻璃台板下的钩花衬纱、缝纫机等等,很多观众流连忘返。
我相信,西班牙人则不一定明白中国人为啥在这个展厅前围了那么多人。同样,我们在看这部影片时,往往因为对时代背景不熟悉,就把注意力放在了破案细节的探究上。
说实话,这个案子本身若放在当代西班牙,怎么会拖了那么久?从电影故事的角度看,推理的成分也不是很烧脑的。但和时代背景结合得如此巧妙,则很少见。
影片角色细节
胡安这个角色的确与宋康昊那个角色有相似之处。最大的特点就是胡安和宋康昊都会动手打人,不管是证人还是嫌疑人。但是胡安的动手明显是为了反映他是那个极权时代的打手、刽子手这一面,而宋康昊的动手更多的则是反映出基层执法者的蛮干和粗犷。
韩国毕竟更多地保留了东方民族的传统礼节,所以宋康昊看到女性总是低头弯腰打招呼的。而胡安则不是,当他询问女房东感觉女房东有欺骗时,立即粗暴地扇了她耳光,还麻利地拧住她胳膊逼她说出了实情。
这分明又是在交代胡安作为前秘密警察在极权统治之下是有血债的,而这种印记在八十年代初期的西班牙人身上又怎么能一下子抹去?见下图:
两位男主角演得不错,语言在同类型影片中算是很少的了。但眼神都很能说话,很精彩。既透露出睿智的光芒,又透露出无奈的感慨。被害女孩的父母也是一样,他们是经历极权时代的中年人,在展现他们的丧女之痛时,更多的是用眼神来讲述对时代的不满。
也难怪演这位母亲的内瑞雅·巴德洛斯 Nerea Barros就凭借这个角色拿了戈雅的最佳新人奖。中文译名还是有问题,是不是翻成内瑞雅·芭婼丝,更有味道吧?见下图:
垂直的沼泽镜头
好了,拉拉扯扯那么多,马上回到这部电影最摄人心魄的地方吧!那就是摄影、大量的垂直俯拍镜头。空旷、荒凉、无助、封闭、落寞。画面极美,色彩斑斓,实在有点BBC的专门纪录片的即视感。
有的画面中弯曲迂回的河道沼泽就跟人的大脑一般,暗示破案的迂回曲折。有的画面有暗红色墓地俯拍,展示了极权主义给这个哪怕是偏远的小镇都带来的深远影响。有的画面静中有动,小船驶离大船时的空旷感。这个片子得了戈雅的最佳摄影是不为过的。见下多图:
▼
【我期待中国的《沼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