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属中医黄疸、胁痛、积聚、疫毒等范畴。
常见的临床症状有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不适、肝区痛、乏力等等。
可以分为包括急性肝炎、慢性乙肝、重型肝炎、肝硬化、淤胆型肝炎等。
常见的检查有乙肝两对半和HBV DNA检测。
从中医辨证的角度上来看,治疗乙肝有哪些方法?
一、肝气抑郁证:
两胁及胃脘胀痛,不思饮食,气郁不伸,脉弦,舌淡红苔白;
治法:疏肝解郁;
常见中成药及功效:
1、柴胡疏肝散:此药疏肝行气,用于胁肋疼痛,情志抑郁易怒,脘腹胀满,服后肝气条达,血脉通畅,痛止而诸症亦除;
2、 四逆散:此药主治胁肋胀闷,脘腹疼痛,具有调和肝脾,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功效。
二、肝胆湿热证:
乏力,纳差,厌油腻,口苦,身目发黄,尿黄,大便粘滞,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
常见中成药及功效:
1、茵陈蒿汤:此药治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色鲜明如橘子,腹微满,口中渴,小便不利,既能发汗使湿热从汗而出,又能利水使湿热从小便而去;
2、三仁汤:此药主治湿温初起,身热恶寒,肢体倦怠,胸闷口腻;
3、四妙丸:此药主治脾胃虚弱,不能运化,饮食减少,大便溏泄,孕妇要慎用此产品,而阴虚者禁用;
4、茵栀黄口服液:主治肝胆湿热所致的黄疸,症见面目悉黄,胸胁胀痛,恶心呕吐,小便黄赤,服药期间忌酒及辛辣之品;
三、肝郁脾虚证:
两胁串痛,情志抑郁,乏力、脘腹胀、便溏泄,舌淡苔白或有齿痕,脉沉细弦;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和中
常见中成药及功效:
1、逍遥散:常用于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两胁作痛,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胀痛;
2、人参健脾丸:用于治疗慢性乙肝,也可治疗脾胃虚弱所致的饮食不化、脘闷嘈杂、恶心呕吐、腹痛便溏、体弱倦怠;
3、龙胆泻肝汤:此药用于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肿,舌红苔黄,脉弦细有力,肝经湿热下注;
四、 肝肾阴虚证:
手足心烦热,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口干咽燥,尿黄,便干;
治法:滋补肝肾
常见中成药及功效:
1、一贯煎:此药用于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亦治疝气瘕聚,因制方重在滋补,虽可行无形之气,但不能祛有形之邪;
2、六味地黄丸:此药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忌不易消化食物;
3、左归丸:此药用于真阴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营卫,自汗盗汗,血不归原,遗淋不禁,或眼花耳聋,凡精髓内亏,津液枯涸之证;
4、杞菊地黄丸:此药用于肝肾阴亏,眩晕耳鸣,羞明畏光,迎风流泪,视物昏花;
五、瘀血阻络证:
两胁刺痛,面色晦暗,蜘蛛痣均可出现,皮肤干燥,肝脾肿大,舌质暗有瘀斑;
治法: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常见中成药及功效:
1、鳖甲煎丸:可以改善肝功能、逆转肝硬化、甚至对妇女的一些结节性疾病、肌瘤、囊肿、乳腺增生、肿瘤等也有一定程度的延缓作用;
2、血府逐瘀汤:此药用于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唇暗或两目暗黑,瘀点;
3、 桃仁活血汤:用于瘀血阻滞,胁下有块作痛,舌下静脉迂曲、紫暗,脉沉细涩。
六、 脾肾阳虚证:
畏寒肢冷,倦怠乏力,时有下肢浮肿,舌淡苔滑,脉沉微缓;
治法:温阳行气
常见中成药及功效:
1、真武汤:此药用于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心下悸动,身体筋肉瞤动,四肢疼痛,浮肿,腰以下为甚;
2、附子理中汤:此药用于阴寒,病发而暴,手足厥逆,冷汗自出,神气倦怯,转盼头项如冰;
3、右归丸:此药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腰膝酸冷,精神不振,阳痿遗精,大便溏薄,尿频而清;
4、济生肾气丸:此药主治肾阳不足、水湿内停所致的肾虚水肿、腰膝痠重,小便不利,痰饮咳喘;
5、三肾丸:此药用于肾精亏损,元阳不足所致的阳萎滑精,腰膝酸冷,气短神疲。
预防乙肝更重要!
1.切断血液传播:一定要防止医源性传播,医疗及预防应用的注射器,如避免不必要的输血,不正规的纹身纹眉,接收正规消毒医疗用品;
2.避免性传播:洁身自好,保护好自己,如果配偶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应接种乙肝疫苗以保证自身足够抗体;
3.阻断母婴传播:若母亲为乙肝患者,因在医师指导下受孕,应接种乙肝疫苗,并在不同身体部位接种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您还有哪些养生保健和疾病预防方面的问题,头条关注南方健康,三甲医院医生顾问持续为您提供健康养生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