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企新闻网

文化传承与保护 非遗传承别脱离生活变了味儿

发布者:高阳一
导读  北京日报讯(记者 李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底怎样传承才科学、有效,才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延续,一直是非遗传承人困惑的问题,也是学界一直争论的话题。昨天,市文联主办,市文联研究部和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的“仰望非遗——京津冀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讨会在京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学者、政府工作者和相关机构代表根据多年实践一致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不能一味强调保护,如果陷入狭隘保护,脱离当下生活,那

  北京日报讯(记者 李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底怎样传承才科学、有效,才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延续,一直是非遗传承人困惑的问题,也是学界一直争论的话题。昨天,市文联主办,市文联研究部和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的“仰望非遗——京津冀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讨会在京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学者、政府工作者和相关机构代表根据多年实践一致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不能一味强调保护,如果陷入狭隘保护,脱离当下生活,那就变了味儿。

  就以北京西部某民间花会项目的传承为例,北京民协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铁梁发现,这个花会项目本来是由村里人传承的。然而,等到农村拆迁,农民上了楼,生活条件改变后,原来村庄里几大家族之间的贫富关系,以及花会队伍之间的竞争关系都不存在了,许多人已经丧失了参加花会的兴趣。可是这个村为了保留这项荣誉,硬着头皮年年搞花会,甚至把广场舞都加入表演中。

  “环境变了,原汁原味儿已经不可能了,但是非得强调这是个传统要传下来,这就没必要了。”刘铁梁反问,“你保护它到底要干吗?其实还是为了今后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这是最重要的。”他说,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必须要有一个创造性转化,不能让非遗在人为抽离出来的文化环境中活着,而是应该让非遗在生活中扎根,不能脱离当下社会大环境。

  具体到每个项目该如何与当下生活相结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北京评协曲艺杂技民间文艺委员会委员康丽建议,要把眼光放远一点,参考一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优秀实践名录》里的案例。比如,奥地利有个纺织中心项目,其传承既没有走市场,也没有恢复其原生态,而是把纺织传承与精神病院联合起来,用手工艺制作的参与和体验,来帮助精神病人进行心理康复。“既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从生活中来的,在时代变化后返回到生活当中时,是不是还一定要固定在原来特有的底层文化的位置?还是说应该把它放开来,在整个城市化建设、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展。除了让非遗项目能挣钱之外,能不能让这些项目参与当代文化建设和精神建设。”康丽说。

  具体到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与会多位专家表示,文化的传承显然应该是多元化的,应充分尊重各自独特的个性;保护措施是可以三地协同参与的,三地相关文化部门应该互相帮助,寻找到科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律和规则。

  

  原题:非遗传承别脱离生活变了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