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北京市制定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北京市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根据总目标,到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全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达到国家要求;到2035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为实现美丽北京的建成,本市围绕蓝天、碧水、净土等确定了八项重点任务。
建设生态环保综合执法队伍
意见对中央精神和本市“十三五”规划的措施任务,进行适度加严、细化、量化,并有所创新,是今后一段时期本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有效保障,绿色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美丽北京建设迈出坚实一步。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人口资源环境矛盾依然突出;“复合型”“压缩型”的生态环境问题仍未有效解决;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不能完全适应超大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生态环境仍是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短板”等。
意见指出,将建设生态环境保护铁军,重点完成自然生态监管机构改革、全市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组建市、区两级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将环保执法纳入乡镇(街道)实体化执法平台。
2035年基本建成美丽北京
根据意见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水平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同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
从具体指标要求来看,全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达到国家要求;地表水达到或优于Ⅲ类水体比例达24%以上,劣Ⅴ类水体比例下降到28%以内;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比2015年减少30%以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再开发利用的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26.1%;森林覆盖率达到44%以上。
到了2035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建成天蓝、水清、森林环绕的生态城市,美丽北京基本建成,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到本世纪中叶,生态文明全面提升,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成为世界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八大任务保“蓝天碧水净土”
为完成总目标,意见中确定了八项重点任务: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以“河长制”为统领,坚决打好碧水攻坚战;坚决打好净土持久战;切实维护首都生态环境安全;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推动区域协作;完善治理体系。
意见中明确表明,要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2020年与2017年相比,全市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减排20%,交通领域大气污染物减排30%,各区降尘量下降30%。要完善应急预案和响应体系,到2020年重污染天数比2015年减少25%。蓝天保卫战要打好两大攻坚战,一是打好柴油货车等移动源污染治理攻坚战,调整运输、车辆结构,减少柴油车使用,同时建设货运铁路网,到2020年全市货物到发铁路运输比重提高到10%。二是打好扬尘污染管控战,对施工扬尘,安装视频监控、颗粒物在线监测等系统,实施闭环管理。此外还要打胜压减燃煤收官战,推进“煤改清洁能源”,到2020年清洁优质能源比重提高到95%以上,解决燃煤污染问题。
意见中还明确要打好碧水攻坚战,严格水环境质量监测评价考核。2018年年底前,在完成建成区57条黑臭水体整治的基础上,完成非建成区84条黑臭水体的整治,全市累计完成141条黑臭水体的整治。到2020年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建设“海绵城市”,建设初期雨水集蓄系统,减少城市面源污染。力争到2020年底前直排入河的污染源基本“清零”。
同时坚决打好净土持久战,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提高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着力防控危险废物污染。按照公益性定位,建设一批医疗废物等非工业源危险废物集中处理处置设施。
在区域协作方面,要加强以打赢蓝天保卫战为重点的区域污染联防联控、联保联治和生态共建。在本地治理体系方面,建设先进的监测预警体系,包括建立覆盖街乡镇的粗颗粒物监测网络、完善全市地表水和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系统、建成全市的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企业环保失信惩戒、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等。
原题:完成八大任务 建成美丽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