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人像比对新技术,利用大数据支持,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北京市民政局接济救助中心通过3万多张照片以及大量的其他工作,成功核实133名长期滞留人员身份,其中102名受助人员通过跨省接送,已经返乡与家人团聚。
“以前,帮助这些滞留人员寻亲,是件特别难的事情。”市民政局接济救助中心副主任张正中告诉记者,自2003年新型救助管理制度建立以来,全市共救助242411名流浪人员,其中已累计帮助240240人返乡,目前还有1867人因各种原因无法查明身份信息,长期滞留在京,被分散安置在六七家福利机构进行托养照料。
滞留人员数字每年以约120人的速度积累,15年来从未出现过负增长,这已经成为救助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张正中说,“这些滞留人员大多都是精神障碍和智力障碍患者,还有一些聋哑人,无法进行交流沟通,都是问过多少遍了,能问出来的有效信息越来越少,我们也通过报纸、寻亲网站、电视等媒体发布寻人启事等方式不断寻找,但越来越难。”
每一位滞留人员的背后都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希望。接济救助中心主任魏朝阳记得,有一位河北籍的老太太多年前走失,被救助后因为存在智力障碍,一直找不到她的家人,不得不安置在托养机构。但她的9个子女一直没有放弃寻找,甚至发动了村里200多人通过救助站、寻亲网、寻亲志愿组织等方式,找了她十多年。今年春节,市民政局的工作人员费尽各种周折联系到了当地政府,进而联系到老人家属。老人的家属大年初三带了一个车队的亲朋好友前来接老人回家过年,看到救助人员,就要跪地磕头致谢,现场哭成一片。
为了帮助滞留人员回家,今年5月,接济救助中心对接公安系统并且获得技术支持,通过人像比对技术为长期滞留人员核实身份,帮助他们早日回家。如何进行人像比对呢?魏朝阳介绍,接济救助中心的工作人员首先将1867名滞留人员的照片与北京公安系统人口库,甚至全国人口库里的人员进行人像比对,通过比对发际线、眼睛、痦子、耳朵轮廓等特征,系统会自动挑出20个近似度高的人选。1867个人,每个人20个相似度高的照片,加一起就是37340张照片。工作人员需要将这三万多张照片带回单位,再一张张进行人工比对,最终找到最相似的那个人。
“这个过程极其痛苦。”张正中说,接济救助中心成立了一个5人工作小组,专门筛选照片。“我们两个人一组,不错眼珠地盯着照片看,为了加快速度,舍不得花时间去吃饭睡觉,最后眼睛都看花了。”通过不懈努力,他们仅用5天时间就查出了294名滞留人员的近似信息。
为了尽快确认,接济救助中心的工作人员还要根据身份证号,查询当地救助站、村委会、公安或者当地寻亲网的电话,再打过去反复核实询问。“有的人接到电话后,还以为是诈骗电话,他们不相信世上还有这么多好人。”张正中说,在查出近似信息的294名滞留人员当中,有133个信息基本确认,其中102人通过家人接送已经顺利返乡。下一步,接济救助中心还将进一步挖掘潜力,规范图像格式,继续通过人像比对技术,利用大数据支持,帮助更多的滞留人员回家。
本报记者 叶晓彦 文并摄
原题:从3万多张照片里寻找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