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生长都离不开氧气,而医用氧气,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死。最近,由于印度的病患激增,当地的氧气瓶,已经被炒到了4000人民币一个的高价。但是这种蓝色的钢瓶,在国内大医院的病房里里面几乎绝迹了。这是为什么呢?
氧气瓶笨重、难看又危险
常见的医用氧气瓶,容量40升,重量有120斤,全靠人力来搬运,医院每天用氧量非常大,几百瓶氧气的充气、放气、运输是个大问题。同时,床头摆一大瓶氧气,也非常影响病人的心情。
氧气瓶属于高压容器,压力一般在15兆帕左右,比重型卡车轮胎的胎压还要大10倍。加上氧气助燃的属性,储藏、使用、搬运的过程中如果磕碰严重,很容易造成伤人事故。
2018年,湖南的湘雅医院就发生了一起氧气瓶爆炸事故,造成5人不同程度受伤;2019年,埃及首都开罗的癌症研究所发生氧气瓶爆炸,当场死亡16人,另有21人受伤。
随着技术进步,医疗设备也在升级换代,目前在大医院,中心供氧系统已经取代了笨重的氧气瓶,成为了供氧系统的主流。
2016年,针对全国200家医院的调研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医院都采用了中心供氧系统。在氧气来源上,采用液氧的医院占49%,采用分子筛制氧设备的医院占27%,还有一部分用氧量小的医院采用氧气瓶供氧。
用液氧的医院,院区里会放若干个液氧储罐,从氧气生产商那里购买液氧,经过汽化以后,通过管道输入病房。
液氧的好处是省地方,4个立方的液氧,相当于530个标准氧气瓶的容量,足够一个800张床位的医院使用一周。这种氧气的理论纯度能达到99.5%,是大型手术、ICU病房,高压氧仓的标配。
而分子筛制氧机,可以让医院实现就地取氧,但这种制氧机产生的氧气,浓度最多只能达到95%。虽然不能用于危重病人的抢救,但用于轻症病人的氧气供给也足够了。
采用氧气瓶供氧的中小医院,也告别了以前的单瓶供氧模式,把氧气瓶集中起来,通过汇流排串在一起,再通过减压箱逐级减压,送到病房。
对医院来说,中心供氧的好处就是节省了人力,使医护人员在供氧操作上变得简单快捷。
虽然在医院病房里面,单个的氧气瓶已经很少见了,但在患者上救护车或者转院的时候,氧气瓶还是非常有用的,因为它的压力大,储存的氧气多,能够保障病人在短时间内吸到足够的氧气。
当然,印度大量使用氧气瓶的场景,不在医院,而是在患者家中,因为当地的医疗系统已经崩溃,不少印度病患只好选择在家吸氧度日。相信有了中国制造的制氧机,印度人民一定能渡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