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毛主席一生的存款有多少,这个数字除了他的贴身管家,几乎没有人知道。但他的稿费,是完全公开的。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数字是很大的。
比如,1950年,《毛泽东选集》刚在国内出版,就被翻译成了俄文版,英文版,匈牙利文版,保加利亚文版等10多个语种的版本出版。1955年1月,中国外交部曾给毛主席转了一张国外汇来的《毛选》第一卷稿费支票,数目为7299400元。
图 | 毛主席
毛主席对自己的稿费分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于这种外国的稿费,他大多数都是要求退回,一律转送给该国的共产党。一种是国内的稿费,统一由中央办公厅下属的特别会计室保管,不到特殊需求不会提取,但这个数字也是巨大的。
中央办公厅会计赖祖烈回忆,毛主席的稿费,基本用途有三个,第一是用于购买书籍,第二是资助社会人士和亲朋好友,第三是资助家庭的内部开支。负责保管毛主席工资的吴连登日后也证实了这一点,他说,只有在家庭开支入不敷出的时候才会动用稿费。
此外,在毛主席逝世后37年,吴连登讲述了毛主席临终前的财产情况,让人震惊的是,毛主席在临终前只剩下500元,这就是全部积蓄。可见,毛主席一生并不缺钱,但他始终想的是中国人民这个大家,从来不想着自己。
图 | 毛主席
毛主席的童年金钱观
韶山市,隶属湖南省湘潭市,位于中国中南部,湖南省中部偏东湘中丘陵区。光绪十九年冬月十九日(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于湘潭县七都韶山冲上屋场。
毛泽东的父亲是做过生意的,所以他的家里有一点积蓄,毛泽东到了可以上学的年纪后,父亲毛顺生拿出自己家里的积蓄让毛泽东数钱。
毛泽东说:“爹,这一共是两千八百九十七文钱。”毛顺生摸摸毛泽东的头说:“好了,可以合一两银子了,三伢子你记着,在整个韶山可以少出一两银子送孩子去读书的人家不多,你知道了吗?”
尽管毛顺生有一点积蓄,但是比起来私塾里同样送孩子上学的大户人家,毛顺生的家产九牛一毛。所以,除了学费,毛泽东的生活开销十分紧张,甚至到了吃不饱的地步,即便这样,他还要去资助路上的乞丐。
图 | 青年毛泽东
因为,毛泽东出生在贫困的农村,他从小就被父亲教育到,没有谁比农民更苦的了,农民辛辛苦苦一年的收成,最后给了地主后,自己所剩寥寥无几,这也是毛泽东日后展开农民运动的原因之一,毛泽东的眼里时刻为穷苦百姓着想。
1910年,17岁的毛泽东立志要告别父亲到东山学堂读书,临走时,毛泽东身上仅有他日常的花销,毛顺生并没有给他生活费。作为从偏僻的农村来的孩子,毛泽东衣着朴素,只穿了套以为像样的短衫长裤。
东山学堂的新式教育学堂,这里的学生大多都是地主子弟和有钱人家的孩子,初来乍到的毛泽东自然是被人看不起,尤其是毛泽东脚上穿的一双家里做的黑面圆口布鞋。日后毛泽东回忆,但是有人嘲笑他说:“身上一股牛粪味,回家种地去吧。”尽管毛泽东心里有阴影,但他发愤图强,他曾对同样在东山学堂读书的文家表兄说:“我不在吃什么,穿什么,只晓得努力读书,争一口气。”
毛泽东的“穷”,感触最深的莫过于他的好友蔡和森。蔡和森说,有时候和毛泽东饿了,但口袋里一分钱没有,作为同样出身农村的两个人,常常因为吃不饱肚子而感慨囊中羞涩。毛泽东说:“实在饿了,我们就读书吟诗,聊以充饥。”
图 | 1918年,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湘潭学友会会员合影,(二排左三为毛泽东)
毛泽东在湖南一师的学习时光,留给同学们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不择衣食,不重外表,放任个性的形象。
每当隆冬时节,冷风呼啸,他常常是只穿了单衣仁立风中,任凭寒意侵袭,内心却在无所畏惧地大声呼喊;春天,他又总是迎着和煦的春风大步跑向旷野,跑向高山,迎风站在那里高声喊叫,以助雄心和胆魄;
夏季里大雨倾盆,更是他和他的朋友们栉风沐雨的好机会,他们常常是脱掉上衣,在狂风暴雨中举臂高呼或任性地奔跑,尽力抒发存于他们心底的冲动与激情;抑或烈日当空,毛泽东也常常是只穿了一条短裤直立在阳光的暴晒下,或者在湘江游泳后静静地躺倒在岸边,任凭骄阳似火直晒得皮肤发烫、发疼,他却一动不动;
秋风落叶时,雾弥霜漫,毛泽东穿了单衣跑步、爬山,每遇睛空又会登高远眺,放眼枫红而慷慨激歌……
也就是在这样贫穷而充实的生活中,毛泽东说了那句著名的话,他说:“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图 | 毛泽东青年
1913年的秋末冬初时,毛泽东在他的笔记中曾写下这样的话:
才不胜今人,不足以为才;学不胜古人,不足以为学。
惟安贫者能成事,故日嚼得菜根,百事可做。
嚼得菜根,百事可做,意思就是只要能吃苦,吃得了苦,那么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可以去做,去完成。这八个字,不仅概括了毛泽东刚毅的性格,同时也反映了他吃苦耐劳,胸怀大志的远大抱负。
1918年冬,毛泽东在杨昌济的推荐下,来到北京大学当图书馆管理员,当时毛泽东没有住的地方,便和杨开慧一起去租房子,因为房租太贵一直商量不好,出门的时候看到一个卖混沌的,毛泽东只要了一碗馄饨。杨开慧问毛泽东:“我们是两个人,为什么只要一碗馄饨呢?”毛泽东羞涩地一笑,作为一个北漂青年,囊中羞涩到了这种地步。
当时,毛泽东在北大的月工资是8块大洋,要知道当时李大钊的工资是120块大洋,在李大钊面前,毛泽东的这份工资可谓是小巫见大巫。但就是这八块钱,囊括了毛泽东读书租房和生活的全部费用,当第一个月发了工资的时候,毛泽东高兴地对着杨开慧说:“开慧,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多钱。”
图 | 毛泽东和杨开慧
年轻时候的辛酸,加上出身贫寒,毛泽东不论是对金钱,还是对生活,都是极其节俭的,从来不会多买一件衣服,多吃一个包子,甚至看到穷苦老百姓会不由自主地掉眼泪。毛泽东曾对他的夫人贺子珍说过,他为三件事掉过眼泪,其中就有不能看到老百姓生活穷苦,看到老百姓生活穷苦,他也不由得掉眼泪。
建国后,成为了“布衣领袖”
1945年4月23日,毛泽东在延安主持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致《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开幕词,当时正值仲春,天气乍暖还寒,当毛泽东穿着一件大棉袄走上台的时候,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毛泽东在这份报告中说道: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是我们的出发点。
图 | 毛主席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宣告成立,在此之前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警告全党,全国革命胜利之后,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将成为无产阶级所面临的主要危险。他说: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地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
也就是在这次大会上,毛主席说了那句著名的话: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1949年10月15日,在新中国成立一个两个星期后,毛主席的大儿子毛岸英和刘思齐在中南海举行婚礼,叶子龙告诉毛泽东说,按照中国的传统礼仪,作为父亲是要给新婚的儿子送个礼物的。
结婚当天,毛泽东捧着一件没怎么穿过的大衣走到毛岸英面前说:“岸英啊,你结婚了,爸爸也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这件大衣是我在重庆谈判的时候买的,就送给你当个结婚礼物吧。”刚说完就看到刘思齐走了过来,也没有什么送刘思齐,毛主席地说:“思齐啊,也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这样,这件大衣你们晚上一起盖,也算你一份。”一句玩笑打破了自己的尴尬。
一代开国领袖,清贫如此,古今罕见。
图 | 毛主席和毛岸英
据毛主席的生活管家回忆,自新中国开始,毛主席一直没有做过新衣服,多少年来,一直是身上的那件中山装。他里面的衣服,全部都是补丁。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的外交活动多了起来,每次和外宾谈话,李银桥都会提醒毛主席:不要在跷二郎腿的时候,把袜子漏出来。
毛主席问:“我翘个腿怎么了?”李银桥说:“家丑不能外扬。”毛主席这才反应过来,突然笑起来,原来毛主席的袜子都是补丁,一翘腿都漏出来了。还有一次,毛主席会见外宾,穿了一件屁股打补丁的裤子,警卫员提醒毛主席:“要不要去换一件裤子再和外宾见面?”毛主席生气地说:“怎么?难道人家盯着我的屁股看?”
作为一国领袖,给自己多买几件好衣服,似乎也无可非议,但毛主席向来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
据李银桥回忆,毛主席生前用的擦脸和擦脚的毛巾一直是一条,后来买了一条新毛巾,毛主席凝眉说了这样一句:账可不是你这么算呢,我们的国家和人民现在还很穷,我多用一条毛巾自然是没什么,但是如果全军每个人都节约一条毛巾,那该省下多少钱啊,我看,这都可以打一次沙家店战役了!
图 | 毛主席
1950年2月27日,第一次率团访问莫斯科的毛主席回到了国内,在哈尔滨的一个会议室和哈尔滨的市委领导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谈话。莫斯科车水马龙,发展的很快,哈尔滨发展的也不错,但市委给毛主席安排的远远超过了现有水平,毛主席严肃地说:
现在大家进城了,住上了洋房,还坐上了小汽车,可是,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忘记了战争年代的艰苦岁月,任何时候都不能忘掉革命的优良传统。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就必须要吃苦在前,如果我们队伍中发现了先为自己办事的人,那就毫不客气地把他开除出去!
毛主席的这几句话可谓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也给广大干部敲响了警钟。这句话,毛主席在1959年庐山会议的时候又专门说了一次。可见毛主席始终是把人民放在第一位,而自己的一切都放在最后。
毛主席曾对卫士张仙朋说过自己的愿望,他问张仙朋说:“仙朋啊,我有三大志愿,你知道吗?”张仙朋不知道,便问毛主席:“您有哪三大志愿?”毛主席意味深长地说:
“一是要下放去搞一年工业,搞一年农业,搞半年商业,以便多调查研究,了解情况,不当官僚主义,对全国干部也是一个推动。二是要骑马到黄河、长江两岸进行实地考察,因为对地质方面缺少知识,所以要请一位地质学家、一位历史学家和一位文学家一起去。三是最后写一部书,把自己的一生写进去,把缺点、错误统统写进去,让世界人民去评论自己是好人还是坏人。”
张向朋听了毛主席的话,瞬间感受到了毛主席的谦逊和伟大,毛主席是新中国的领袖,他不缺钱,但他的愿望却如此真实。
图 | 毛主席
毛主席只留精神,不留遗产
资料显示,从1955年开始,全国范围内实行了行政级别工资制度,行政级别被分为1到24级,月工资也是从45元到590元不等,拿最低工资的人,养活五六口之家也不成问题,连同北京的物价津贴,最高的每月可以拿到649.6元。
但毛主席觉得这样差距太大,他主动下调自己的工资,这年七月,毛主席把自己的工资下调到404.8元,一直到他去世,这份工资一直没有变过。
具体的家庭开支,有9个项目,其中包括:主食450元、副食品120元、日用品15元、杂支零用18元、房租费49.63元、党费20元、李敏和李讷读书、生活费50元、李云露生活费30元。
图 | 毛主席和女儿李讷
除了买书,和家庭的开支,毛主席的稿费,还多数用于资助社会人士和亲朋好友。比如贺子珍在上海居住时,毛主席曾嘱咐陈毅,说贺子珍在上海的开销,可以从自己的稿费中扣除。此外还有很多家乡的亲戚,新中国成立后,有很多亲戚想在毛主席这里求个一官半职,但毛主席不答应,如果有经济问题,可以适当资助。毛主席每次的资助也是自掏腰包,他给田家英的信中常常出现这样的字眼:资助300元,从我的稿费中扣除。
那么,毛主席留下的百万稿费都去了哪里呢?毛岸青曾坦言,毛主席确实没有给他们留下财产,但在父亲生前,曾给过他们8000元。对于这点,李讷也坦言,1975年的时候,毛主席曾留给他们8000元现金和一台彩电,以及一台冰箱。李敏在1983年,也收到了中央办公厅送来的一台20英寸的彩电和一台电冰箱,还有8000元现金,这就是毛主席留给他们的。
1976年毛主席逝世,子女们没有收到任何毛主席的遗产分配,吴连登曾是毛主席的大管家,2013年,他在一次采访时,透漏了毛主席临终前的财产情况,当毛主席的子女得知后,泣不成声。
图 | 吴连登
吴连登以“我在毛主席身边的日子”为题接受访谈,他证实了毛主席临终前的财产情况。第一,毛主席教育孩子们自食其力,全心全意好好为人民服务,没有给子女留下一块钱、一间房子,一亩地。第二,毛主席在中国甚至世界上,任何一个银行,都没有一分钱的存款。第三,毛主席在临终前只剩下500多块钱,这就是全部积蓄。第四,毛主席的稿费大概有124万,但全部交给了国家,没有留给子女一分钱。
毛主席走了,他没有留下任何物质遗产,他没有存款、没有银行债券、没有金银珠宝等器物、没有汽车、没有房产,留下的只有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誓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到底的伟大精神……
他为中国革命而操劳,他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奋斗,他为中国人民牺牲了太多的亲人,包括他的妻子、儿子、弟弟、堂妹、侄儿;他抛弃家业,告别故乡,义无反顾地走上开拓人生、开拓世界的革命道路;他酷爱读书,酷爱学习;他感情丰富,精力充沛;他对同志、对人民、对祖国充满了爱;他追求真理,为理想而斗争;他生活俭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图 | 毛主席
在年轻人面前他是长者,在年长者面前他是学生,在老百姓面前他是公仆,在人民面前他是儿子。
如今,毛主席离开我们已经45年,但他的这种勤劳节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始终回荡在每个新时代的人们心中。他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无人可与之比拟,他的伟大历史功绩和为中华民族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无可辩驳地永垂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