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企新闻网

做一个CT检查要多少钱(B超)

发布者:高阳
导读继药品、器械之后,B超、CT等影像检查的控费风暴再袭。2月18日,国家卫健委联手国家医保局等多部委印发《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明确,自3月1日起开展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各级医院的检查不能

继药品、器械之后,B超、CT等影像检查的控费风暴再袭。

2月18日,国家卫健委联手国家医保局等多部委印发《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明确,自3月1日起开展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

各级医院的检查不能互通,是中国医疗体系的顽疾,多年来被社会各界诟病。但影像等检查检验项目是医院收入的重要来源,医院肯定不愿放弃。

国家卫健委很早就开始为信息共享、结果互认做准备。根据国家卫健委回复人大代表建议时的表述,全国2200多家三级医院已经初步实现了院内信息互通共享,目前正在研究推动医联体内不同级别医院数据共享。

本次《互认办法》出台之前,健识局就获悉,国家医保局招采信息平台内有检验结果的相关模块,只要全国各级医院能统一标准,并与平台对接,就能实现医院信息共享,还能完成对检验结果监控的目标。

技术层面已经完全没有障碍,要破除的是个别医院自己小团体利益的障碍


全国分级、地区协议

意在遏制患者重复检查

推行互认之所以艰难,“不愿认”是重要原因

早在2005年3月,时任广东省惠州市市政协委员黄琳在两会期间就提出了“推行医检报告互认制度”的建言。杭州、哈尔滨、北京等城市也开展过医院之间结果互认的试点工作。

但到今天,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还没法在各级医院之间推行,广大患者依然要接受重复检查。这与医院经济收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多年前行业有个默认的比例:一家大三甲每年的药品收入和检查费收入比例大致是1:1

随着药占比考核、取消药品加成、医保控费、带量采购的政策逐步落地,药品收入占比降下来了,各种检查检验费用却越来越高了,而且成为医院收入的核心部分。

B超、CT等影像检查控费风暴来袭!看病换医院再也不用重复拍片了

多开检查、重复检查,医院可以创造收入,也能平衡药占比;对医生来说,有了更多的检验检查项目,诊断就简单多了。这是医院医生都愿意做的事情,唯独苦了患者和医保基金,尤其是跨院治疗,都是进口设备做出的核磁、CT影像结果,往往还要重新检查,既耗时又费钱。

技术上说,医院不认可别家的检查检验结果,也有一定原因。曾有临床医生向媒体表示,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的检验能力不同,质控标准不一,检查互认存在风险。

这一技术问题其实很容易解决,由国家卫健委出面统一技术标准,并进行认证就行。这次《互认办法》,正是这么设计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指导辖区内医疗机构统一检查检验结果报告单样式,确定检验应当使用的方法及参考区间。

按照国家卫健委的统一部署,检查结果互认分为不同层次。满足国家质量评级的,互认范围是全国;仅满足地方评级的,互认范围为所在地方。不同地区也可以通过签署协议,成为互认协议区域。分析人士指出,这类似于药品集采的跨区域采购联盟。

相应的,《办法》明确:各级医保部门积极推进支付方式改革,引导医疗机构主动控制成本,加强医疗服务行为的纵向分析与横向比较。

这是国家卫健委与国家医保局联手改革的体现。一位长期观察医保信息系统的工作人员向健识局预测:当医院检查结果统一形成模块化之后,可直接对接国家医保局的招采平台,实现与医院快速结算,同时能进行实时监控医生处方行为的合理性。

国家卫健委要求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制订各自的质量评价体系,推动辖区内医院检查检验结果的互通共享。这意味着标准制定权落在各省市卫生主管部门手里


GPS做好准备

AI应用面会扩大

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业务上最大的难点在于破除医院自身利益,技术上最大的难点则是不同级别医院检验能力的提升

卫健委提出的检验结果互认“”五大原则“中,最后一条是“以接诊医师判断为标准”,也就是说,其他医院的检验检查结果能否被互认,取决于医生的临床判断。

这就要求不同医院的检验检查能力要达到几乎一样。检验结果好办,大部分检验项目都已经标准化,互认难度不大。最难的是影像检查项目,同一台CT、同一台核磁,不同的技师操作,检查结果可能都有差异

多位医院管理者曾向健识局表示,医院现如今必须转换思路,通过AI智能化提高医生的技术能力

一家AI医疗公司市场部的负责人告诉健识局:数字化产品准确性高,还能识别不同级别检查设备的诊断结果,使得“只有特殊的疑难杂症才需要高更配置的机器”。

B超、CT等影像检查控费风暴来袭!看病换医院再也不用重复拍片了

减少重复检查检验,国家卫健委的政策给了AI医疗新的战场。健识局了解到,GE、西门子、飞利浦都纷纷通过招揽合作伙伴的方式,布局AI医疗的生态圈,而东软、华为等国内企业则纷纷下场,发布医疗影像的云平台。目前很多影像设备都有AI的辅助,检查结果互认的技术壁垒正在被消除。

大型医疗设备制造商也在逐步做由“硬”到“软”的业务转型。多位业内人士指出:从短期来看,医院购买硬件设备的需求将被抑制,医院通过AI提高诊断水平。所以设备商不得不顺应这种趋势。

这有可能造成对专业AI医疗供应商的挤占。不过目前还没看到这样的现象,AI医疗企业和设备商依然保持了较好的合作关系。但随着今年3月1日,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认证工作正式开展,AI医疗行业可能会迎来一次调整

#AI医疗##影像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