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采参习俗”是文化部确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年近五旬的王磊,是村里的“把头”。每年的立秋到中秋,他的生活就是“放山”一件事了。
放山人
搜寻野山参的过程艰苦且漫长,一个多月的采参期里,吃喝基本都在山里解决。
老林子里,野草和灌木有半人高,根本没有路,保不齐还会碰上野兽。
王磊说,一旦进了林子,就得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比如,不许说“放”,只许说“拿”,吃饭叫“拿饭”,睡觉叫“拿房子”,抽烟叫“拿火”。
挖参则叫“抬参”,“抬”这个词显然比“挖”显得更有敬意。
路上如果遇到蛇,不能随便伤害它,也不能提“蛇”字,要叫它“钱串子”。
进山
《吉林通志》记载,清代的采参者就形成了一整套规矩——
“偷挖幼小参苗的,重打四十,永远驱逐;偷挖之参已经长成的,将偷犯投水。”
“出门在外,弟兄若失踪,同行人务必寻找,回来生要见人,死要见尸。违反之人重打四十,永远驱逐。”
“过路之人前来投宿,头三宿吃住全免,四天起每天交40戈比。”
王磊不小心被树根绊了个跟斗。就在这时,他猛地喊了一声:“棒槌、棒槌……”
这是发现人参的信号,据说只要喊这一嗓子,人参就会定住跑不了。
“什么货……”“四品叶……”“快当!快当!”有问有答,一人呼众人应,叫“喊山”。
在如今的人参交易市场,最珍贵的人参是六品叶——有六个掌状复叶,之后就不再长叶了,不过这种参数量很少。
王磊发现的四品叶已经是相当不错的货色,所以听到这个消息,后面的同伴都笑着大喊“快当!”表示祝贺。
王磊小心翼翼地捏着人参的苗叶,把出发前准备的红色棒槌锁——一根红绒线上系着两个古铜钱,环绕在人参上。
抬参
人参的须根在土层里错综盘绕,经常与树根交织在一起。
抬参的签子是鹿骨做的,即使碰触人参的须根,也不会腐烂和折损。
要挖出一棵完整的山参,且不能破坏须根一丝一毫,只有老把头,才有这能耐。
轻柔的将它包裹在苔藓里,这一刻,就是放山路上最幸福的瞬间。
兆头
完成包裹后,王磊指着旁边的一棵树说:“赶紧刻上兆头。”
往后再有放山的,在这附近再仔细找找,没准儿还能发现新长出来的棒槌。
此外,采参人还要把参籽留下,埋在土里。
顺应自然,播种生命。如果说回馈是一种收获,那么敬畏,则是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