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汉白玉矿坑。高庄村供图
矿坑变身泉水湖,蓝天白云下,犹如一块碧玉。陈强摄
近日,记者走进房山区大石窝镇高庄村,听到的第一句话便是:“没想到,关掉了一座矿,竟重新涌出了五眼泉。”73岁的村民高井元说,环境变好了,村子越来越像小时候的样子了。
高庄村关的矿,不是一般的矿,是有着近两千年开采史的汉白玉矿,故宫、颐和园、天坛、卢沟桥、十三陵等所用汉白玉石材,均取自该处。高庄村也因此被称为国宝“汉白玉”的故乡。但去年年初,高庄村提前4年注销了采矿证,主动封停了矿区。
为什么要提前关矿?“虽然开矿有不少收入,但保护生态是大势所趋,我们可不能再‘吃了祖宗饭、断了子孙粮’喽。”村党支部书记高继金的回答很朴实,“为了北京的生态涵养,也为了咱自己村儿的发展。”
高庄村所在的房山西南部丘陵,水资源十分丰富,与大石窝镇相邻的长沟镇,更是有着“北方泉乡”之称。高庄村里,原来有七眼泉,“汉白玉之所以通体洁白无瑕、质地莹润细腻,是因为千百万年来,它都泡在水里。”高井元说,想要采石,得先抽水。近些年,随着大型机械进山采矿,越挖越深,断了泉脉,七眼泉中的五眼都干涸了。然而,就在矿区封停后不久,已经干涸的泉水又开始“汩汩”冒水了。
站在用汉白玉栏杆围起的“长寿泉”前,记者探头向下望,只见泉水清澈见底。水面之下,小鱼游动,水面之上,蜻蜓点水。而在泉水周围,还生长着大片河草,“水越干净,这种植物长得越旺盛。”高井元说,开矿期间,走遍全村也找不到多少。
记者乘坐村委会的卡车前往矿区,路两侧,无论是低矮的花草还是高大的树木,都呈现出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开矿的时候,这条路上来往的都是运汉白玉的大车,不仅周围的植物上都覆盖着灰白色的石粉,就连远处的山坡,也都是灰蒙蒙的,村民不敢出门,家家门窗紧闭。”突然,高继金往窗外一指,“咱们到了。”
可眼前出现的,分明是一汪碧波,开阔的湖面,足足有三百亩,一眼望去,水质碧绿,仿佛来到了九寨沟。唯一能让它和采矿联系起来的,是湖面南侧青白色的裸露崖壁。“这曾经是开采汉白玉的矿坑,矿区关停后,不再需要抽水采石,泉水便汇聚于此。现在水位还在持续上涨,最深处已经超过了70米。”高继金说,天气好的时候,乘船下水,不仅能看到未开采的汉白玉,还能看到野鸭甚至白鹭。
矿区关停后,高庄村的经济收入少了一大块,“结合北京市的总体规划,我们处在生态涵养区,能不能借助矿山和泉水做文章呢?”高继金说,村里准备找来专家学者,利用遗留的矿坑原貌,依托多变的山体地形,打造矿山公园,推动汉白玉文化。此外,还准备推广种植久负盛名的房山玉塘稻。
房山玉塘稻与海淀京西稻、顺义清水稻并称北京地区三大优质稻米,其产地就在高庄村。民间流传着,玉塘稻蒸煮七次犹如新米下锅,一家煮饭十家香的美誉。今年5月,在水稻研究所和大石窝镇农发办的支持下,高庄村在泉眼边试种了40亩,10月底就将收获。“我们的稻米用泉水浇灌,品质一定会特别好。”站在绿油油的稻田旁,高继金感慨,“当我们善待大自然,大自然必定也会给予回报。关矿之后,高庄村的绿水青山,一定会再次成为金山银山。”
原题:关掉一座矿 涌出五眼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