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企新闻网

非洲总统新闻官 从北京高校走出

发布者:马原
导读  两个月前,来自津巴布韦的西蒙刚刚在中国传媒大学获得了传播学博士学位。从2013年开始,西蒙已经在中国学习、生活了4年。像西蒙一样,在中国改变人生轨迹的非洲学员还有很多——过去7年,共有来自56个发展中国家的182名学员在中国获得硕士学位。而他们并不是普通的“留学生”,其中既有南非总统办公室新闻官马巴萨、南苏丹副总统办公室主任安德烈,也有坦桑尼亚国家电视台新闻主播利亚穆什、东非大报《民族日报》区

  两个月前,来自津巴布韦的西蒙刚刚在中国传媒大学获得了传播学博士学位。从2013年开始,西蒙已经在中国学习、生活了4年。

  像西蒙一样,在中国改变人生轨迹的非洲学员还有很多——过去7年,共有来自56个发展中国家的182名学员在中国获得硕士学位。而他们并不是普通的“留学生”,其中既有南非总统办公室新闻官马巴萨、南苏丹副总统办公室主任安德烈,也有坦桑尼亚国家电视台新闻主播利亚穆什、东非大报《民族日报》区域负责人白娜,等等……

  学成后,他们回到非洲,在各自国家不同岗位上,用非洲声音传播中国发展经验、讲述中非合作故事,成为中非友好合作宣传使者。

  “我们做这件事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发展中国家新闻从业高端人才,提升其新闻媒体人员的国际传播力,助力该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国传媒大学非洲传媒研究中心主任张艳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从修桥筑路、盖楼送医等传统项目到培养专业人才,中国多年来在开展经贸合作的同时,一直在支持非洲国家推动社会建设。

  事实上,中国对非洲媒体的援助,同样经历了从帮助建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硬件设施,到培养新闻人才的转变过程。

  2011年,我国商务部会同教育部共同为发展中国家培养高端传媒人才建立了“发展中国家国际传播硕士项目”,并委托给中国传媒大学承办,张艳秋担任项目负责人。截至今年7月,该项目已经先后培养了七期182名学员,他们来自56个发展中国家,非洲学员约占其中三分之二。

  9月15日,“硕士项目”第八期研究班即将开学。和西蒙一样,来自卢旺达的天赐也曾是“硕士项目”的毕业生,他即将重返校园开启博士研究生学习之旅。

  非洲国家对中国快速发展的经验给予了特别关注,但与此同时,并不是所有非洲人对中国的了解都是那么真实、全面。

  为了帮助非洲学员对中国的印象更加立体,“硕士项目”为学员们安排了一个特殊课程:学员们既会去往上海、扬州等大城市参观,了解区域媒体传播及城市公共外交传播经验,同时也会去郊区、乡村观察中国新农村建设。“事实上,我们应该让非洲学员知道,中国不仅有光鲜靓丽的一面,也有与他们一样欠发达、正在大力脱贫攻坚的地区。”

  对曾经饱受落后与疾病之苦的多数非洲国家来说,中国经验更具借鉴意义。

  2016届坦桑尼亚学员塞西莉娅来华前是该国Habari传媒集团的农业领域新闻记者,曾在项目组织的业界参访活动中对河北怀来县广播电视台农业栏目进行调研。回国后,她大量关注我国农业专家在坦桑尼亚的工作情况,并发表了多篇中国专家支援非洲农业发展的深度报道。

  在张艳秋教授看来,面对强弱不均的媒体竞争格局,中非均需要进行国家形象的品牌建设,而这只能倚靠自身的媒体来完成。

  2012届来自尼日利亚的毕业生巴卡雷多次帮助中国驻尼的使馆开展宣传工作,他毕业后也返回北京做过新闻采访,通过他自己建立的新闻网站宣传介绍中国国家形象。

  “一旦你从中国毕业,你就会成为一位最好的形象大使,不断传播我们曾在北京感受过的中国。”天赐告诉记者,正像他的中文名字一样,中国同非洲的友谊,就是一个天赐良缘。

  而这段佳话,未完待续……

  

  本报记者 郭涛 实习生 李忠利

  原题:非洲总统新闻官 从北京高校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