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象山县石浦镇的船老大吴增波,兴奋的不能自语,全因他今年首次出海,就先后捕获两条野生大黄鱼。
一条重达9.2斤,另一条也有7.1斤重。
消息一出,震惊了整个水产品市场,大家都说,好多年没见到这么大的大黄鱼了,周边渔民争先前来拍照留念。
要知道,野生大黄鱼从出生到2斤重,仅需两三年的时间。
但长2斤以后的大黄鱼,生长速度会变的非常缓慢,平均一年都长不了半斤肉,像这种7斤以上的,至少存活了十几年。
最终,这两条野生大黄鱼分别以14.5万和7.2万的价格售出。两条鱼收获二十几万,这在小县城够一套房子的首付了。
尤其是9.2斤重的这条,还没靠岸就被客人预定了,可见野生大黄花鱼的稀罕程度,有市无价!
其实,1.5斤到2.5斤的野生大黄鱼,还是能见到的,像舟山国际水产城,也偶有交易,但售价也不便宜,在1000元至3000元左右一斤。
但这种7斤以上的野生大黄鱼就非常罕见了,“巨型”野生大黄鱼已成为了历史,父辈们只能在记忆中寻找它们了。
鱼,蕴意年年有余,在浙江人的酒席上,大黄鱼几乎成了必备的一道美食,大黄鱼的大小、野生与否,决定了酒席的档次!
野生大黄鱼为何能卖出天价
大黄鱼,又叫黄瓜鱼,因它的头盖骨上有两枚豆瓣大小的耳石,耳石坚硬如石,故而被称为:鱼脑石、石首鱼。
大黄鱼的营养价值非常高,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对体质虚弱的中老年人和产妇来说,有很好的食疗效果。
大黄鱼的鱼鳔晒干后,据说有止血之效,有非常好的药用价值。
《本草纲目》亦有记载:黄鱼味甘,性平,有明目、安神、益气、健脾开胃等功效。
野生大黄鱼肉质鲜美,有网友曾戏称,吃过野生大黄鱼,其他的都不算鱼。
野生大黄鱼是不是有很好的食用作用,我们无法考究,但吃过的人都说鲜。它之所以能卖出天价,鲜是一方面,主要还是少,物以稀为贵,多则贱。
听舟山的老辈们讲,在六七十年代,大黄鱼根本不是什么稀罕物,甚至比带鱼还要便宜。
那时候,年节如果分到一筐大黄鱼,估计就会骂骂咧咧,如果分到的是带鱼,就会喜笑颜开。
家住温州瑞安的陈先生回忆说:70年代时,干完活,顺手提上菜篮子,往海边随便甩几下,就能打捞上十几斤的黄瓜鱼,大的留下清蒸,小的油炸,吃不完的用来喂鸡鸭。
家住上海的张先生说:旧时,十六铺码头和吴淞码头,每天都有从舟山运过来的大黄鱼,一斤以上的2毛,一斤以下的1毛,到了中午,5分钱都可交易。
犹记得那时候还没有冰库,政府为了帮助沿海渔民尽快解决成堆的大黄鱼,宣扬这是爱国鱼,号召大家多购买,称吃这鱼可以为国家节约粮食,减轻负担。
70年代2毛一斤和现在15000一斤,仅仅过去40年,却足足翻了75000多倍,记得那时茅台才8块多一瓶。
再后来,到了80年代,普通人家一年还能吃上几条大黄鱼。
可到了90年代,野生黄花鱼售价暴涨,已经涨到了几千块一条,这个价格,普通家庭已经不敢轻易购买了。
到了21世纪,野生大黄鱼已经卖到了天价,而且已经到了一尾难求的地步。
那么问题来了,当年如此泛滥的大黄鱼,为何会卖到上万元一斤?
物以稀为贵,野生大黄鱼在今天,之所以会如此稀缺,很大原因是人为的。
这跟当年潮汕地区渔民的捕鱼方法有关,在潮汕,有一种利用声音捕杀鱼类的古老渔法,“敲罟捕鱼法”。
敲罟是一种大型的集体捕鱼法,通常是由两只大船来当罟公和罟母,利用约35只小艇当罟仔。
抵达渔场后,罟公和罟母通过旗语和吹号,指挥罟仔围成一圈,利用锣鼓、竹竿疯狂击打水面,并慢慢缩小范围圈。
大黄鱼头盖上的两枚耳石,起到平衡和听觉的作用。当受到剧响惊吓时,这两块耳石会产生共震,使身体失去平衡,进而昏死。
敲罟捕鱼法,正是利用这一特点,发出连贯的巨响,让长有耳石的大黄鱼、黄鲫鱼、海鲶等鱼类,产生共震。最后它们因为不堪响声的刺激而昏死,翻浮在水面。
对长有耳石的鱼类来说,敲罟捕鱼法是非常粗暴的,大小通杀,只要在罟仔们的范围圈内,几乎无一幸免,对大黄鱼来说是灭绝性捕捞。
最后,围在周边的罟仔们,利用大网,将这些翻浮在水面的鱼,一网打尽。
1954年时,敲罟捕鱼法,被作为一种先进的渔法,被福建省水产部广为宣传。
1956年,敲罟捕鱼法传入浙江,进而传入舟山,被当地渔民广为应用。
浙江的舟山渔场,是历史上中国最大的渔场,它的西面是长江、钱塘江和甬江的入海口,东海沿岸的水流、与台湾暖流、黄海冷水通通又在此处交汇。
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这里成了大黄鱼的天堂,成群结队的大黄鱼在这里栖息!更因为敲罟捕鱼法,这里成了大黄鱼的地狱!
1957年,利用敲罟捕鱼法后,仅温州一带的渔场,大黄鱼收获量就连翻上升,由1956年的31.91万担上涨为140.32万担。
1974年,浙江省还组织了一次大型的捕捞大黄鱼活动。
当时一共有近2000条渔船,一起前往舟山渔场,围捕前来越冬的大黄鱼。一口气捕捞了16.81万吨大黄鱼,创造了史上大黄鱼产量最高记录,也正是这一次的围捕,把大黄鱼的窝都给搅没了,给了大黄鱼致命一击。
到了70年代末,舟山的渔船上,拖着一网网金黄色大黄鱼满载而归的盛景,已经成为了过去。
到了80年代,苦楝树开花时,大黄鱼已经无法形成渔讯。
现在我们餐桌上的便价大黄鱼又是哪里来的呢?
野生大黄鱼的资源已经接近枯竭,为了保护大黄鱼,并满足市场对大黄鱼的需求。
1976年,成立了专家组,进行人工繁殖实验。
说到人工繁殖,就不得不提到,“大黄鱼之父”刘家富,全靠刘家富及他的团队,锲而不舍的努力,在1985年,实现育苗成功。
在1990年的时候,研究团队实现了百万尾全人工批量育苗,就此,大黄鱼开始规模化养殖。
1993年的时候,大黄鱼人工养殖有了关键性的突破,500克大小的大黄鱼养殖周期,从最初的3年缩短至2至1.5年。
随着市场发展的日益成熟,大黄鱼的养殖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现如今,仅象山养殖场,每年的产量就可达到40万斤。
自从野生大黄鱼成了稀罕物,多少人怀念它的鲜美味道。
物以稀为贵,野生大黄鱼之所以会卖到上万元一斤,成为“富贵鱼”,真的是人为造成的,野生大黄鱼的灭绝,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类对资源过分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