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将近2000多人组团抓蝎子的消息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因为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蝎子仅仅是有毒而已,却不知道它还有极高的药用和营养价值。
一、蝎子不被人熟知的生活习性
蝎子学名全蝎,主治肝风内动,痉挛抽搐,小儿惊风,中风口㖞,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疮疡,瘰疬。
在《本草纲目》和《本草求真》中都有关于蝎子入药的记载。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让一些人看到了商机,开始抓蝎子,并且队伍逐渐扩大,最出名的大概就是贺兰山一带抓蝎子了。
大概从2005年开始,贺兰山一带突然有很多抓蝎子的,因为不仅有人大量收购,价格也很高,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捕蝎大军,对蝎子进行了灭绝式抓捕。
虽然蝎子的价钱很高,但是真的值得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去抓吗,能拿到他们就不担心被毒蝎子蛰到吗?
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全世界一共有1750多种蝎子,但是其中只有25种蝎子的毒液会对我们的生命造成威胁。
而在我们中国一共有十多种蝎子,最常见的也是分布最广的就是东亚钳蝎,在农村经常被饲养作药用,它们的头胸部和前腹部合在一起称为躯干部,呈扁平长椭圆形,后腹部分节,称为尾部。
它们身体呈琵琶状,体型不大,只有成年人拇指般大小,属于变温动物。野生的东亚钳蝎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山西、安徽等地区。
东亚钳蝎属于昼伏夜出的动物,性情谨慎胆小,喜欢潮湿但是怕过于湿润,喜暗惧怕强光刺激。
它们一般喜欢群居,好静不好动,并且有识窝和认群的习性,蝎子大多数在固定的窝穴内结伴定居。
东亚钳蝎还有冬眠的习惯,一般在4月中下旬,即惊蛰以后出蛰,11月上旬便开始慢慢入蛰冬眠,全年活动时间有6个月左右。在一天当中,蝎子多在日落后晚8时至11时出来活动,到翌日凌晨2~3点钟便回窝栖息。这种活动规律一般是在温暖无风、地面干燥的夜晚,而在有风天气则很少出来活动。
它们还喜暗怕光,尤其害怕强光的刺激,但它们也需要一定的光照度,以便吸收太阳的热量,提高消化能力,加快生长发育的速度,以及有利于胚胎在孕蝎体内孵化的进程。
根据专家研究,蝎子对弱光有正趋势,对强光有负趋势,但它们最喜欢在较弱的绿光下活动。
并且蝎子嗅觉非常灵敏,对各种强烈的气味,如油漆、汽油、煤油、沥青以及各种化学品、农药、化肥、生石灰等有强烈的反应,这些物质的刺激对蝎子来说可能是致命的。
不仅如此蝎子对各种强烈的震动和声音也十分敏感,有时甚至会把它们吓跑,终止吃食、交尾繁殖、产仔等。
而东亚钳蝎只有轻微毒性,被咬到也只会红肿但不致命,这也让那些抓蝎子的人更加猖狂,几乎快让这些蝎子灭绝了。
为什么会出现灭绝这种危机呢?蝎子的繁殖能力不应该像其他虫类一样很强吗?
其实不然,东亚钳蝎对繁殖的要求比较高,比如温度,它们只有在25℃~35℃之间才比较活跃,会进行交配、产殖,这个温度也会比较适合刚出生的小蝎子生长。
还有环境的湿度,如果久旱无雨,钳蝎就会躲到地下大约一米的湿润处,等到了阴雨天的时候,它们再往高处攀爬。
并且东亚钳蝎一年只生一胎,人工养殖的一年也只有两胎,每胎十到二十几只,野生的钳蝎寿命一般为8年,繁殖产仔期约有5年。
如果是在野外生活的蝎子,从仔蝎到成蝎大约需要4年时间,但是在南方或者温室饲养的蝎子生长周期会缩短。
所以贺兰山一脉大规模的抓捕行动也让野生蝎子的数量不断减少,这么疯狂的抓蝎行动,背后当然是高额的利润在支撑他们。
据统计,贺兰山的野生蝎子价格不断上涨从一开始的300到400元一斤上涨到现在1000多元,而且,不仅是只有贺兰山的蝎子价格这么高,现在蝎子一斤的市场价格都在500元左右。
有些人如果运气好的话一天就可以赚20多万,如此高额的价钱当然让捕蝎人越来越多。
二、保护野生蝎子刻不容缓
但是随着蝎子的数量不断减少,个头也渐渐变小,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了过度抓蝎子带来的问题。尽管有关部门想要制止这种捕捉野生钳蝎的行为,却已经为时已晚。
虽然贺兰山已经在2019年就开始禁止抓捕野生蝎子,但是仍然屡禁不止。原因首先就是抓捕蝎子一般都在晚上行动,因为成年蝎子的骨片和角质层硬化后会产生一种荧光物质,这个时候抓蝎人只需要拿着紫光灯一照就可以找到它们了,所以管理部门并不好制止。
其次就是很多人还存在侥幸心理,觉得自己晚上抓蝎子不会被罚,说到底还是惩罚力度不够。
最重要的是,贺兰山的抓蝎子行动已经持续很多年了,已经在当地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想要斩草除根并非易事,很有可能会导致其他无可预估的事情发生。
但是贺兰山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很严重了,如果没有了蝎子他们的而环境会怎么样呢?
蝎子作为食物链的重要成员,虽然也吃黄粉虫、白菜叶等,但是仍以肉食为主,其中它吃得很多都是害虫,所以它对于农民来说也是一种益虫。
比如蝗虫,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一只野生蝎子一年就可以吃掉10000多只害虫,其中多以蝗虫为主,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了野生蝎子,蝗虫少了一大天敌,那么会对我们的农业造成多大的影响,也会减少农民的收入和粮食的收成。
同时它还吃一些蜘蛛、蜈蚣、蟋蟀等节肢动物,也是鸟类、壁虎、蜥蜴、蛇类、蛙类等动物的食物来源,因此一只小小的蝎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也有很大意义。
而如今它们却陷入生存危机,不仅是贺兰山一带的蝎子数量减少,实际上多地野生蝎子资源已经濒临枯竭。
早在1982年起,便有人开始对辽宁朝阳区的东亚钳蝎进行研究,调查显示它们的种群密度为0.1尾/平方米,并且种群结构中成蝎多,幼蝎少,这些都说明这一带的蝎子种群不旺盛,分布范围也比较小。
1992年,国家又对太行山龙泉关钳蝎种群进行调查,发现这一带的种群年龄也是呈“倒金字塔”的,这说明这个种群也是逐渐减少的。
随后又于1994年对河北省阜平县马氏钳蝎种群进行了调查,发现这个地方的野生蝎子种群也呈现衰落状态。
也就是说,我国的野生蝎子数量早在90年代就已经开始减少了,又经过这几年的过度抓捕,野生蝎子的数量更是急剧减少。
所以国家也是出台多项保护政策来减少抓捕野生蝎子的行动,2020年2月24日,第十三届全国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
多地也积极响应配合,力图全面禁止野生动物的非法交易和革除吃野生动物的陋习,多省颁布多项条例并开始立法调研。
希望在此背景下,野生东亚钳蝎的数量可以有所回升,生态环境也可以逐渐恢复。
但是这些法律一处肯定会断了一些人的财路,也会影响需要用用蝎子治病的病人,所以还要找到新的办法来弥补野生蝎子的巨大缺口,那就是人工养殖。
三、人工养殖或成捕蝎人新出路?
人工养蝎是根据蝎子昼伏夜出、喜欢暗处怕光照、喜欢潮湿、趋温性等生活习性进行科学养蝎。
并且人工养殖的蝎子从仔蝎到成蝎只需要9到12个月,而野生的蝎子需要3年左右,所以人工养蝎大大提高了蝎子的产量,收入也会增加。
其实人工养蝎并不复杂,只要掌握好蝎子的生活习性,控制好温度和湿度,就可以很好地养殖蝎子。
我国人工养蝎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所以有丰富的养殖经验,养殖技术也逐步提高,全国各地又出现了养蝎高手,并且养蝎业也正朝着产业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人工养蝎也不需要太大的投资,占地面积也小,蝎子生命力顽强、抗病力强,很好养活。
目前来讲,养蝎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并且收入可观。
蝎子本身就有药用价值,近年来也发展成了一种吃食,需求量更是大增,价格也不断上涨。
并且我国也在不断研究蝎毒的作用,国际市场上对蝎毒的需求量也是不断增加,我国的外贸部门也对国际市场上的销售渠道进一步扩大,所以蝎毒也会成为养殖户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
总之,现在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已经不能抓捕野生蝎子了,所以之前的捕蝎人可以考虑人工养蝎,毕竟收入还是很可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