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月于苏州虎丘山发掘的吕师孟及其妻子束氏的合葬墓。虽然墓的建筑结构很简单,墓中出土了金、银、铜、玉、瓷等文物六十多件。尤以金银器最为丰富,合计五十四件。有关部门专家鉴定,金器成色最低为75%,部分可达95%左右,纯度较高,有十件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金器有三十三件,如金条七根、“元关足色金”金碗一个,一大一小金盘二个,金鸡心形饰物二片,金带饰十枚等,总重2007.2 克。此外还有银器二十一件,如“闻宣造”无盖八棱银果盒一件,银渣斗一个,银扁盒一件,银圆盒二件,梅花银盒一件,小银盒一件,柿叶盖银水盂一件,银尊一件,银匙二件,银锭十个,重6683克。
在一座墓中出土数量如此之多,造型别致,纹饰精美,工艺精湛的金银器,在宋元时代葬中还是比较罕见的。
曾被文天祥痛骂
吕师孟本是南宋重臣。他20岁时以荫叙入仕,历任武职,到德佑元年转为文职,任枢密院副都承旨。当时,吕师孟之从叔吕文焕在襄阳降元,并引元军逼近临安。南宋欲利用吕师孟与吕文焕的叔侄关系,擢吕师孟为兵部尚书,又追封吕文德为和义郡王,意在讨好元军,准备乞和,在平江的文天祥听说后上疏“乞斩师孟衅鼓”。最后宋廷于德佑元年(1275年)十二月初授吕师孟为兵部侍郎,作为副使,随陆秀夫、夏士林出使元营求和。由于吕师孟之家族成员大部分降元以及他本人遭文天祥唾骂的缘故,后世普遍对他持负面评价。但事实上,他在元明清时期的江南社会一向以不拜元将、不受元官的守节遗老的形象赢得赞誉和尊敬。
吕师孟生于宋端平元年(1234)正月二十日丑时,于大德八年(1304)七月十七日酉时考终命,享年七十有一,葬于是年十二月初八日,说明吕师孟生活在南宋后期至元朝初年,他墓中出土的金银器当是这一时期的文物。吕师孟一生最辉煌,取得高官厚禄的时代是在南宋,也是他家业鼎盛的时期,这些金银器除少部分是朝廷赐予的,或为俸禄取得的,大多数可能是亲友馈赠的礼物,或是自己购置。
堪称元代苏州地区大师级佳作的金盘
最为人称道的一件,便是“闻宣造”如意纹金盘。金盘原有一大一小形制相同的两个,小者已残,大者完好,被定为一级文物。
元代杰出的匠师,在有限的空间里巧妙地运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造型来表达美好心愿。石榴花的花蕊用极小的空心圆錾,錾成密集的“鱼子纹”,象征“榴开百子”。花纹继承唐宋盛行的缠枝花。可以辨认出牡丹、月季、石榴、莲花、菊花等。饱满的花蕊,舒展的花瓣,展现的正是鲜花盛开怒放的姿态。纤细柔美的茎叶将十六朵花连接起来,翻卷自如的花叶,细微清晰的叶脉,和神采奕奕的花形,组成了一幅繁花似锦的花卉图,把金光灿灿的如意纹盘装饰得富丽堂皇。
这一大一小两件金盘合为一副,为一具承盘,这是酒器中的一种固定组合,其中小金盘为盏,大金盘为承托金盏的盘,也叫盏台、盏托。盏台的功用为承托酒盏,以不使酒盏滑落为要,盘心略略突起与盘造型相同的小浅台便是因此而设。这一盏一盘由大、小各四个如意纹组成造型,寓意“事事如意”。如意打制为起伏的轮廓,金盘的遍身花枝越发流光照灼。
在这件缠枝花卉云纹金盏的盏边缘印有“闻宣造”三字款。闻宣为元代著名的金器工匠,史载其“善制雕花金银盘盒等”,墓中最精美的几件金器均为他所作。此外,还有“花银造”一件,“沈二郎造”一件,金条上均有“徐铺”的印记,银锭中有“仲顶一印记”、“丁吉文记”、“□京天铺”等戳记。这些留有名匠姓名的文献与艺术品结束了自金器产生以来有名器而无名匠的历史,也为后世金器史的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同样有铭“闻宣造”的,是一个八棱镀金团花果盒,工出自一人之手,极有可能为同时打造。
盒以一个浅盘分作上下两层,出土时盖已不存,盒身分布鎏金折枝小簇花,浅盘中心则是双凤飞舞的团花图。菱花式造型流行于宋金元时期。果盒每与饮酒之具组合,盒内置各式细巧茶食,是宴饮常备。《梦粱录》卷六《除夜》一节曰:是日,内司意思局进呈精巧宵夜果子合,合内簇诸般细果、时果、蜜煎、糖煎及市食,如十般糖、澄沙团、韵果、蜜姜豉、皂儿糕……银杏等品。”
金盘盏一副、银果盒一具,再加上墓中出土的银匙、银渣斗、“元关足色金”金碗,这些都是筵席必备之器。
男主人最爱的御仙花金腰带和女主人最爱的满池娇金霞帔坠
墓中出土的金带和金帔坠,自然是最能体现墓主人地位等级之物,前者属于男主人,后者属于女主人。
这组饰件上的缠枝花果纹,就是宋代金束带上的“荔支”或“御仙花”纹饰,其形制为排方带饰。在《宋史·舆服志》有详细规定:“太宗太平兴国七年正月,翰林学士承旨李昉等奏曰:奉诏详定车服制度,请从三品以上服玉带,四品以上服金带。……内职诸军将校,并服红鞓金涂银排方。……荔支带本是内出以赐将相。”“徽宗崇宁四年,中书省检会哲宗元符仪制令:诸带,三师、三公、宰相、执政官、使相、节度使、观文殿大学士毯文、佩鱼。观文殿学士至宝文阁直学士,御史大夫,中丞,六曹尚书,侍郎,散骑常侍并御仙花。”
吕师孟自“二十岁世赏补官保义郎”以来,至德祐元年(1275)的二十多年间,历任南宋禁军将领、直至兵部侍郎之职。他“右阶至武功大夫,左换至中大夫,两赐绯银鱼,紫金鱼带”。完全可以享用“御仙花”纹饰的金束带,所以他墓中出土的缠枝花果纹金饰件,应是他生前使用的“御仙花”金束带上的饰件。
这一组缠枝花果金带饰堪称“国之珍宝”,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保存较完整的,工艺极为精湛的金带饰,填补了南宋御仙花金带饰的空白。
长方形缠枝花果纹饰件一块,三边平直,一边微弧,似圭形,实为一根束带上的铊尾。
方形缠枝花果纹饰件七块,形制相同,规格相同,实为方形胯。
葵瓣形缠枝花果饰件一块,一边有直径约一厘米的圆孔,是与束带相联接的圆孔。
这九件饰件应是同一根金束带上的饰件。花纹为立体高浮雕缠枝花果纹,可分作三个层次,第一层地纹錾刻细点纹,第二层为浮雕花叶和枝茎,花叶为图案化的双如意纹饰,第三层为高浮雕立体椭圆形花果和枝茎,制作特别精致,每个花果的顶端錾刻细圆点纹,很像荔枝的果形,下半部为心形蒂叶图案,蒂叶中间又有浅浮雕花卉纹。立体的枝茎是将金薄片卷成粗细均匀的枝茎弯曲之后,穿入第二层凸起的枝茎和叶柄的小孔里,在背面焊接牢固。枝茎连续不断,呈立体镂空状相互穿插缠绕,并将花果、花叶互相连接起来。
在圭形铊尾上有九个交错排列的花果纹,方形胯上则是五个,葵瓣形胯上只有三个,花纹的造型奇特,纹饰精美,图案变化有致,层次分明,这九块带饰组合成了一条金光灿烂,精美绝伦的胯带。
和缠枝花果纹饰件一起展示的,还有“文王访贤”金饰件一块,左边为直边,右边为微弧,侧缘有一小孔,可能是与束带系扎的圆孔,带饰四周的边框上錾刻双线、圆点纹,边框之内是历史传说故事“文王访贤”图。在一阔叶树的掩映下,一老者端坐在水边的草蒲团上,手持长长的钓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姜太公,他的身后有两位身穿官袍革带,手执剑鞘的武将,欲上前与姜太公打招呼。树石旁的车辇上,周文王探出身体,表现出他亲临访贤的诚意。金带饰上四个身份不同的人,五官、头饰、冠带、服饰及花纹,车辇及帷幕,树干叶脉的纹理,都錾刻得惟妙惟肖,精细入微。
属于女主人的满池娇金霞帔坠,即是前文中的“鸡心形饰物二片”,图案是宋元流行的“满池娇”,上方是镂雕百结鸳鸯和荷叶。
帔字的本义是披肩,宋以后,帔帛逐渐演变成礼服的组成部分,叫做“霞帔”,穿戴时从领后绕制胸前,下端所系之物即霞帔坠子。
霞帔坠保证女性行走时,霞帔不会随着空气的流动发生偏移,当女性落座、起身时,霞帔能平展地贴附在衣服上自然而然地下垂,确保命妇的礼服时刻呈现出平直端庄、严谨整洁的形象,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当然,并不是所有女性都可以佩戴霞帔坠,能够使用霞帔的女性一般具有命妇身份,因此霞帔和霞帔坠也成为了宋代女性身份的一种标志。
墓中出土的尺寸不大的柿形银水盂、团花小银盒,这些都是女主人妆匣中的用具。
柿形银水盂顶上一个弯柄的小盖做成柿蒂,柿蒂下边连着的是一个小勺。你能猜到它是做什么用的吗?虽然它的名字是水盂,但它的用途并不是文房用具。
南宋刻本《碎金家生篇》“妆奁”一项列举的物品,有“油瓦”一事,瓦通缸,即油缸。梳妆用油,一为面油,一为头油。面油是膏油,无须用勺舀取,那么油缸所盛,当是头油。
文中图片除说明外拍摄于南京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