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流行这样一种诙谐幽默的说法:
“何谓王道?”“不乖,碾压。”
“何谓霸道?”“乖不乖,都碾压。”
“何谓天道?”“随时随地,任意碾压。”
“何谓孔孟之道?”“先打声招呼,然后再碾压。”
听起来荒谬可笑,但再转念一想,也不是信口雌黄,真有几分道理。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信奉“君权神授”的迷信思想,讲究“君为臣纲”的等级观念,形成“君临天下”的制度基石,也就是所谓的“王道”,从本质上说就是,假借“天道”的名声,遵从“孔孟之道”的规则,施行“霸道”的统治。
皇帝万众敬仰,身份尊贵无比,权力至高无上,因此需要独一无二的标志来象征,于是,“传国玉玺(xǐ)”应运而生。
那么问题来了,“传国玉玺”来源于何物?问世于哪朝?刻了什么字?为什么残缺?又去向何方?
▲后世推测“传国玉玺”印文
一、曲折离奇的来历
据说,“传国玉玺”来源于价值连城的稀世美玉—“和氏璧”。“和氏璧”与“随侯珠”并称为“春秋二宝”,因此衍生出了“隋珠和璧”“珠联璧合”两个成语,用来形容无价之宝。
相传,春秋时期,随国君主随侯外出途中看见一条蛇负伤,随侯心生怜悯,便命令人给药医治。后来蛇痊愈,深夜来到随王宫,说道:“我本是龙王之子,感谢你的救命之恩,特来报答。”
说完,吐出一颗光华夺目的夜明珠,世人便将这颗来历玄幻的灵蛇之珠称为“随侯珠”。
▲夜明珠
若论起来历,“和氏璧”更为离奇曲折。最早见于《韩非子》,春秋时楚国农夫卞和在荆山脚下砍柴,看见一只凤凰栖落于山中的青石板上,古有谚语“凤凰不落无宝之地”,因此,卞和断定此处必有宝物,果然发现一块璞玉。
卞和将这块璞玉进献给楚厉王,然而,经过宫廷玉工的辨认,判定为石头,卞和因欺君之罪被砍去左足。
楚武王即位后,卞和又来进献,然而,再次经过宫廷玉工的辨认,仍然判定为石头,卞和又因欺君之罪被砍去右足。
楚文王即位后,听说卞和抱着璞玉在荆山之下痛哭三天三夜,以致泣泪如血,十分好奇的派人询问:“天下之大,受砍足刑罚的人多不胜数,为何独独你如此悲伤?”
卞和如实回道:“我并不是因为受砍足刑罚而悲伤,而是因为罕见之宝被埋没、忠君之民被冤枉而悲伤啊!”
楚文王听后感慨万千,命人剖开璞玉,果然大开眼界,是一块温润无暇的精美白壁。
楚武王十分高兴,舍不得雕琢成器具,便悉心珍藏起来。为了奖赏卞和的忠诚勇敢,将其命名为“和氏璧”。
▲璞玉
过了400多年,楚国令尹(文官最高职位)兼上柱国(武将最高职位)昭阳,率兵攻打越国,并杀死其国君,而后率兵攻打魏国,战绩辉煌,震慑天下。
楚威王为了表彰他的功勋,将“和氏璧”赐给了他。
一天,昭阳宴饮宾客,拿出“和氏璧”观赏助兴,不料众人散去后,“和氏璧”不翼而飞。
▲电视剧《大秦帝国》剧照(昭阳)
二、完璧归赵
又过了50余年,“和氏璧”突然在赵国的都城邯郸出现,然后有人将它献给了赵王。消息很快传遍天下,各国君主虎视眈眈,想要夺取宝物。
秦王最先出招,派遣使者给赵王送去书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
赵王不信这等好事,但又不敢拒绝秦王,毕竟秦国要比赵国强大许多。
左右为难的时候,蔺相如自请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并承诺:拿下城池,壁归秦国,拿不下城池,壁还赵国。
果然不出所料,秦王拿到“和氏璧”绝口不提十五座城池之事,蔺相如急中生智,说道:“大王,壁上有一处瑕疵,请让我指给您看!”
接着,蔺相如高举“和氏璧”退了几步,摆好撞柱的架势,要挟秦王割划城池,并要求秦王斋戒五日,然后设置仪式郑重交接。
▲相如,这可万万使不得~
秦王一来,怕摔坏了“和氏璧”,二来,两军交战尚且不斩来使,如今赵国使臣应邀前来献宝,天下皆知,倘若人死壁亡,秦国今后如何立足,搞不好引发众怒群起而攻之。
他实在无奈,只好暂时答应。蔺相如怕秦王还会耍诈,于是,命令随从乔装打扮,抄小路将“和氏璧”秘密送回赵国。
秦王虽然想要“和氏璧”,但只想巧取豪夺, 并不想割地交换,正好将计就计,不了了之了。蔺相如幸不辱命,将“和氏璧”送回赵国,自己也平安返回赵国,晋升上大夫,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典故—“完璧归赵”。
又过了60余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将各国的宝物全都收集到咸阳宫,自然其中包括“和氏璧”,也算替老祖宗出了一口气。
“和氏璧”从此在历史记载中消失,后世推测被雕琢成“传国玉玺”。
▲电视剧《大秦帝国》剧照(蔺相如)
三、轰动天下的问世
秦始皇实力演绎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认为自己功劳超过三皇五帝,于是,首创“皇帝”这一称号,规定只有他可以自称“朕”(在此之前人人都可以自称“朕”),命人雕刻印信作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此后,历朝历代皆以此印信作为正统皇帝的证凭,因此被称为“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正面刻有丞相李斯亲笔手书的八字小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意思是:既然顺应天命做了皇帝,就要永世长存千秋万代。
可以看出这是意气风发的希冀,也是不切实际的恭维。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奠定了其后2000余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却是为他人做嫁衣裳,满打满算仅仅维持了15个年头。
农民起义揭竿而起,秦朝二世而亡,“传国玉玺”归于汉朝。
四、女人造成的残缺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向自己的姑母太皇太后王政君逼要“传国玉玺”,王政君愤怒的将“传国玉玺”扔在地上,导致一角崩碎,后来用黄金镶嵌。
东汉末年曹丕迫使献帝禅让,建立魏朝,向自己的姐姐皇后曹节逼要“传国玉玺”,曹节也愤怒的将“传国玉玺”扔在地上。
曹丕得手后,命人在“传国玉玺”的侧面加刻七字隶书:“大魏受汉传国玺”,希望摆脱乱臣贼子的罪名,反倒是显得欲盖弥彰。
风水轮流转,几十年后,司马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逼迫魏元帝禅位,建立晋朝,夺取“传国玉玺”。
▲电视剧《三国机密》剧照(曹节)
五、不明下落的去向
辗转南北朝,“传国玉玺”落于后赵手中,后赵的皇帝姓“石”,命人在“传国玉玺”的侧面又加刻四字:“天命石氏”。
杨坚一统华夏,“传国玉玺”归于隋朝,炀帝被杀,萧皇后携带皇孙及“传国玉玺”逃去突厥。
随后,李世民命大军讨伐突厥,“传国玉玺”归于唐朝。
历经五代十国,被后唐占有,国破家亡之时,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玉玺”从玄武楼一跃而下,葬身火海,“传国玉玺”从此失踪。
宋、元、明、清时期,所用的玉玺都是新制而成,但历代皇帝从未放弃过对“传国玉玺”的追寻,再现于世的消息也是此起彼伏,最终都被证实为赝品。
时至今日,“传国玉玺”仍然下落不明。
▲清朝玉玺印文
作者: 瓶外的花 编辑: Thomas (唐)
—(End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