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网商记者 丁洁
时至今日,全天下所有写美食的记者都要和苏东坡道一声谢。
这个吃货文豪留下了无数关于美食的诗词,如今各路码字匠写不出便抄他的,权当给自家文章做装修。苏大吃货能吃善诗,猪肉、河豚、荔枝、螃蟹、樱桃……均是其盘中餐,笔下物。
“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剪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这一首写麻花的小诗也是出自他手,那在中国,到底哪里的麻花最好吃?
是巴蜀大地的磁器口陈家麻花,是九河下稍的天津卫大麻花,是海定波宁的宁波鼓楼油赞子,是鸡毛换糖的义乌红糖麻花?
在杭州的西溪湿地深处,有一间开了七年的麻花铺子,名叫“杨先生的麻花”,创始人杨发伟对麻花的情感源于儿时,丽水的乡间,哪家有喜事,父亲就带着他去做红糖麻花。
子承父志,这样一款小零食,在淘宝年销售额能突破2000万。“他们将隐藏在美食地图中的尾部流量麻花给做活了。”有人这样评价。
“杨先生的麻花”是不是中国最好吃的,中国麻花协会没有说,但这家淘宝小店的麻花肯定是中国有互联网味,最有兄弟情谊的。
丽水庆元西溪村的炸麻花人
浙南闽北有一处独具韵味的“茶香小村”名叫西溪,村里青山绿水,溪水淙淙。
老杨家世代生活在这里。老杨今年74岁,有五个儿子,大儿子比小儿子大足足14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得益于当地的支柱茶叶,老杨在西溪开了间自己的茶厂,养活一家人。
老杨的母亲擅长做麻花,他从小跟在母亲边上“临摹”,日子久了,自己也生长出一身做麻花的本领,在炒茶之余,老杨计划发挥余热,做点麻花生意。
八十年代,每逢过年过节,总有几位“手艺人”蹲守在西溪村的村头村尾,比如炸爆米花人、炸麻花人,老杨会带着几个儿子一起在村头炸麻花。西溪村不大,见了面都是邻居,大家带着自家的米、面粉在老杨边上排队,大家都等待着这一锅珍贵的零食好过个年。
这种时刻,小孩子最为开心,一起围聚在炉边张望,时不时能“捡漏”几根麻花,吃得满嘴红糖香。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快乐真的就那么简单。
像老杨这样的手艺人在村里很受欢迎,尤其小孩子,因此,看到老杨,就下意识的觉得美味到了,年近了。
杨发超是老杨的小儿子,他回忆不起来炸一次麻花能赚多少钱,大概几毛钱,很少,但很快乐。
在杨发超心目中,父亲一直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也许跟家中五个儿子也有关系,男人之间永远存在着有默契的沉默。
西溪湿地的麻花兄弟
年轻人接二连三地从西溪村离开外出打工,初中毕业后,杨发伟也有了来杭州闯荡的想法,他在五个兄弟里排行老四,来杭州那年,正好20岁。
孤身一人来杭,父亲老杨不赞同也不反对。1999年,他揣着两条裤衩经几位老乡的介绍,盘下了杭州骆家庄农贸市场一间8平米的摊位,卖糕点麻花,吃住全在这里,夏天炎热,他就拿水管直接在菜场淋浴洗澡。
一年盛夏,老杨来杭州看望儿子,说了句“这根本不是人住的”,马上在附近给儿子租了房,安上空调。
住宿条件优劣,杨发伟并不在意,他只在乎依靠自己手头这门小生意能不能在大城市扎根。
在来杭闯荡的前几年,杨发伟还与弟弟杨发超一起在下沙做了快餐外卖,当时杨发超刚好考上大学,学的法律,是家里唯一一位学历超过高中的人。
慢慢攒下一些启动资金后,2009年,杨发伟来到西溪湿地拿下一间铺子做土菜馆,西溪湿地与老家西溪同名,颇有缘分。
盘下餐馆,杨发伟“一夜回到解放前”,加之彼时湿地刚对外开放,游客少,餐馆经营很成问题。
为了温饱,杨发伟让老婆在湿地的另一个门口摆摊卖柿饼,就这样咬牙度过艰难的开业初期。
辛酸的过往,杨发伟都咽在肚子里,弟弟杨发超也只是“偶然间”听哥哥谈起过。
同在杭州,从小就是全家希望的杨发超读到大三,突然间想退学了。退学的原因像极了港剧中的情节,沾染上赌博恶习,欠下上百万赌债。
关于退学,他受到了父亲与哥哥的强烈反对,甚至有好几年没跟父亲说过一句话,没回过一趟家。他离开杭州,只身去了深圳想打工还债,也想清楚了自己的错误,一个月后,他返回杭州,决定洗心革面,跟着哥哥一起干。
伴随着周围土菜馆越开越多,小店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2013年上半年的一天夜里,杨发伟和杨发超抡起锤子,把土菜馆砸了个稀巴烂。
下一步做什么?兄弟俩开始四处找灵感,在重庆磁器口,杨发超看到一家只卖麻花的门店,虽然面积很小,但每次都要排队才能买到。这个品牌叫“陈麻花”,在当地很有名。他意识到,即使是门传统生意,也会有很大的市场,加上这还是自己的老本行。
2013年下半年,“杨先生的麻花”店开张,同年10月1日,淘宝店开业。在今年双12期间,网店销售额突破百万,麻花、芡实糕依旧是店里的爆款。借着西溪湿地的客流,线下店也变成了景区的一家网红店,游客几乎人手一包。
一根麻花拧出一段兄弟情
兄弟俩在创业初期,定下一个原则,不让自己的另一半参与公司业务,尽量少请老乡加入。
创业这些年来,兄弟俩几乎没产生过意见分歧,金钱争吵。
只有两次,第一次分歧是要不要自建工厂,第二次则是要不要加大线上投入力度,但毫无例外,杨发超都听了哥哥,建工厂,线上小投入。
兄弟俩没因为金钱争吵过,更多时候哥哥杨发伟更愿意多分点钱给弟弟,帮助他还赌债,度过至暗时刻。
一间兄弟店,自然也没有那么多规矩。他俩经常站着抽根烟就把事聊完了,哥哥爱抽48元一包的阳光利群,弟弟则爱55元一包的黄利群,这些年,一直如此。
“杨先生的麻花”名气越来越大后,他们也会习惯性在口袋揣一包100元黄鹤楼,用来谈生意。
哥哥主要负责产品,弟弟负责销售。当然,产品是关键。
做麻花,分八个步骤,包括揉面、炸酥、拌糖等。在红糖熬制中,除了压榨使用机器代替牛拉木车外,开泡、赶水、过滤、摇瓢这些工序都坚持手工制作,虽耗时久,但保留了红糖最纯正的味道。
区别于义乌红糖麻花大锅浸泡,杨发伟选择采用小锅搅拌,红糖不会厚厚的全覆盖而过于甜腻。
这些年,杨发伟始终坚持做手工麻花,似乎只有来自双手,才能解开你的乡愁。因为他们的产能并不大,他还拒绝了百草味的代工需求。
作为淘宝上第一批做传统糕点的卖家,杨发伟、杨发超也见证着这一小众品类的崛起。
“传统手艺人大多基于线下的门店,小小门店一下子就能看到上限,但通过互联网能让生意变得更大一些。”杨发超表示,他们的糯米麻花正是通过分析线上年轻化人群研发出来的热销产品。
2014年,线上开业一年后,销售就突破了400万,杨发伟在工厂投了一笔钱,剩下的结余分给了弟弟,让他在杭州买房有个家。
如今,“杨先生的麻花”全年销售额突破5000万,不久前,新华社还为他们报道过。
在乡镇府上班的朋友看到文章后告诉了父亲老杨,父亲嘴上不夸不赞,其实心里得意得很。两年前,老杨重新盖了楼,说是村里最好的。
过年回家,杨发超明显感觉,寡言的父亲话多了,尤其与兄弟俩的沟通更频繁了。但过了年初二,父亲就催着他回杭:“好去工作了,回来那么久干嘛。”
杨发超心里明白,年迈的父亲也渴望陪伴,但他更希望看见儿子各个衣食无忧,活得有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