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2016年时卫计委与中残联发布联合调查,我国患有听力障碍的人数已经高达2.06亿人。看似不起眼的听力问题,已经涉及14%的庞大群体。
听:外国人在说话
全球助听器每年销售额高达1000多亿人民币,但在这个体量极大,且潜力不容小觑的市场中,中国企业发出的声音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仅在我国,90%的助听器市场份额掌控在瑞士峰力、德国西门子、美国斯达克、丹麦的瑞声达、奥迪康、唯听等6家外企手中。
由于对于市场的绝对掌控,助听器的价格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外企说了算。小小的一副助听器,已经卖到了平均5万的天价。如果听力受损比较严重需要更高端的助听器,可能还得再往上加那么个3、4万才能买到。
如果这样的售价在世界各地一视同仁也就算了,但你要知道的是,此天价是中国“独有”。同样的助听器型号在同为东亚地区的日韩售价为2000~3000美元左右,进入国内后却溢价40%~50%。
可能会有人问,既然洋货溢价,为什么国人还要“不争气”去买他们的东西,而不是买国货呢?对此,国内的听力残障人士是有苦难言。
听:国货为什么不行
很多人都知道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都包含有“芯片”,在缺乏芯片核心技术的情况下,一些中国企业只能被卡脖子。而同样被“芯片”难住的,还有助听器、耳蜗制造等行业!
进口助听器、耳蜗的价格一年比一年高,能够轻松通过溢价收割消费者,除了他们的品牌影响力,还有掌握芯片等核心技术的原因。
助听器最重要的是什么,是降噪,是人声解析,是声道技术。这些都可以通过好的芯片,好的运算能力来一一优化解决。但偏偏芯片技术被通用等美国企业卡住,限制住了中国助听器品牌的发展。
目前国产的助听器都十分的“廉价”,主打的就是低端市场,通常只要100~1000元。即便是有上万的国产助听器,其还是受限于进口芯片的供应而迟迟打不开市场。一些消费者戏称:“国产不叫助听器,叫声音放大器。”
国产助听器质量迟迟跟不上,国人想要支持国货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听:国产在自强
眼看助听器市场任人宰割,越来越多的国产芯片企业开始朝着助听芯片市场开始发力。目前,国产芯片价格区间在10~20元之间,虽然便宜但却只可以做到64纳米左右。而进口芯片价格虽然高到50~300元,但却可以做到40纳米的大小。
芯片越小,晶体管却越来越多,带来的效果是对声音的反应、处理速度越来越快。想要提高国产助听器用户的使用感受,推动“中国芯”的发展必不可免,好在已有大资本方关注到了这一方面。
今年9月,小米关联的瀚星创业投资持股深圳智听科技10%,获得小米投资的智听科技将会继续致力国产化自主芯片研发。
而在助听器其他的核心零部件,如高灵敏度的麦克风、受话器、低功耗语音放大集成电路等,都纷纷有越来越多的国产企业开始关注。相信在这些企业的致力下,不说国产助听器能打败洋货,至少也可以在助听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让国人用上好而便宜的助听器。
当然,国内巨头也可以通过收购并购的方式瓦解6家外企的垄-断。像2016年时任建新通过收购农化巨头先正达,硬生生将我国农化研发能力抬上世界前三。
但这种高难度杠杆收购,几乎很难再现。在国际关系复杂难测,窗口期已经一闪而过的今天,中国企业想要收购任何一个行业的巨头难于登天。唯一的出路还是国产当自强,把自己的技术提升起来,西方所谓的“芯片护城河”也就一一被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