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去画展、书法展参观,依然可以发现在作品的某处,会有一个印章印。而我们在日常签署合同、文件的时候,也会用到印章,或者用大拇指印代替。那么你知道印泥距今有多少年历史吗?它的种类又分为哪几种?为什么有些印泥可以比黄金还要贵?
传统印泥距今已经有千百年的历史
事实上,印泥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只不过那时的"印泥"与现在的"印泥"不太一样,就连用处也有所差距。春秋时的"印泥"其实更应该叫做"封泥",它是用黏土做的,一般搓成泥丸子的形状,
那时期的公文和书信都是写在竹简上的。因此为了防止传递过程中有人私自拆开,导致消息的泄露,古人们就在写好的竹简外面,添上一块挖出来方槽的木块,先用绳子将竹简绑起来,然后将绳结放在木槽里,最后用"泥丸子"将其封上,并用印章拓上印记,而这种泥丸就被称为"封泥"或者"泥封"。
这种"封信"的方式,一直用到了魏晋南北朝。而到了隋唐以后,纸张已经被蔡伦发明了出来,竹简被淘汰,公文书信都改用纸张,那么用"封泥"封信的方式自然不再合适。
人们就开始改用水和朱砂,将它们按一定比例进行调制后印在纸上,这便是印泥的雏形。
但是这样做的话,有一个弊端——水干之后朱砂容易脱落。于是,到了元代,古人们便开始用油调制朱砂,之后随着不断的调整,逐渐演变为了我们现在常用的印泥了。
而制作印泥最重要的便是原材料了,主要的原料一般有朱砂、艾绒、蓖麻油、冰片等等。
印泥的种类也有很多,比如纯朱砂印,它的颜色为深棕红,看起来比较稳重且美观;还有纯朱磦印泥,它是由上乘的朱砂漂制时细末、艾丝、油等调制而成,通常十公斤的朱砂只能漂制出一公斤的朱磦,因此它的价格要高于朱砂印,它的颜色有点像橘子皮色,有种典雅美。
除了这两种印泥,在朱砂或者朱磦中加入不同的原料进行调制,它们的色泽、弹性也会有明显的不同,甚至还有仿古印泥、蓝泥、青泥等等,作为特殊场合使用的印泥。而中国有三大印泥,其价值都不菲,是各大艺术家争相收藏的"宝贝",那么它们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藕丝印泥又称"龙泉印泥",价值比黄金还贵
上好的印泥都是价值不菲,在古代时候用黄金换一两上好的印泥是经常发生的事情。近百年来,在艺术家,特别是喜欢印泥的人心目中,中国有三大印泥是他们心中的"珍宝",分别是西泠印泥、漳州八宝印泥以及龙泉印泥。
西泠印泥是由西泠印社制作而成的,西泠印社是一个不管是书法绘画,还是篆刻都有所涉猎的"社团",因为"社团"地址在西泠桥附近,所以才被称为"西泠印社"。西泠印泥的产生对于西泠印社而言,就是一颗璀璨耀眼的星星。
西泠印泥是由西泠印社的创始人——吴隐潜心制作出来的,其原材料经过了精心的挑选,制作手法也特别考究。它的钤出的印蜕会有一点立体感,色泽沉着且持久,而它的印文则均匀且遮盖力强,清晰度高。西泠印泥被众多书画家所喜爱,将其称为"印林至宝"。
像是启功、冯其庸、沙孟海、谢冰岩等著名书画家都对它分外偏爱,而西泠印泥不止深受国人的喜爱,就连海外的书画爱好家也十分喜爱,出口到日本、韩国、美国等地。西泠印泥已经成为了当代文人雅士们,互相馈赠的礼物之一。
漳州八宝印泥的历史则比较悠久,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相传它始于康熙十二年,是由当时一位喜欢舞文弄墨的漳州药材店老板——魏长安,精心挑选出珍珠、玛瑙等等八种名贵的原材料,将其磨制成粉,然后加入陈油、艾绒等配料后,进行特殊加工后制成的。
魏长安研制出"漳州八宝印泥"后,生意变得非常火爆,在乾隆十一年的时候,还被当成了贡品送进了皇宫。乾隆对此爱不释手,自此"八宝印泥"的名声传播了出去。而"漳州八宝印泥"有高、中、低三个档次,除了配料有稍许不同外,其价格高低也有些许差异。
此后,漳州大概有十几家产业,仿效魏长安继续生产"八宝印泥"。等到1935年,漳州成立了"印泥同业公会",走上了鼎盛时期;1915年,它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出并获得了奖项;1993年,"漳州八宝印泥"被认证为"中华老字号";2008年,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泠印泥"和"漳州八宝印泥"都深受全世界书画爱好者的追捧,而它们的价格也与它们的收藏价值成正比,非常昂贵。但"龙泉印泥",又称"龙泉藕丝朱砂印泥",也是曾经被当成贡品的存在,其价格更是要比黄金还要贵,这又是为什么?
藕丝印泥制作工序繁杂,因此才价值不菲
"龙泉藕丝朱砂印泥"之所以价格比黄金还要贵点,有几个因素,第一点就是原材料的珍贵,它是以藕丝为主要材料,再用珍珠粉、藏红花、朱砂等十多种名贵药材,加上陈年天然氧化后的蓖麻油,按照一定比例调制出来的。
第二点便是工序繁杂,耗时久。龙泉藕丝朱砂印泥的主材料是藕丝,但这藕却不是随便一颗藕就行了,而是需要从品种优秀的荷塘中挑选出来,一些比较粗壮的莲藕或荷梗。再加上藕丝其实是一种,非常细小的植物纤维,要将藕稳定不断的抽出丝来,还需要有几道工序。
第一步,需要先将藕放置在清水中浸泡几日后,进行漂洗,脱胶和去杂质等等程序,第二步,将其放在室温达到20~25度的房间内自然晾干,第三步,在将其放进50度的烘干箱干燥两天后,才能进行抽丝。
整个抽丝过程只能纯手工完成,一个人每天若是抽丝8小时,那么要抽半个月的时间,才能制作出150克的藕丝印泥。所以非常的耗时耗力,再加上"龙泉藕丝印泥"始创于1682年,而在1757年的时候,被乾隆钦定为贡品,成为皇家御用之物,因此价值才会如此不菲。
不过因为"龙泉藕丝印泥"制作工序过于复杂,曾经失传了200多年,直到在第六代传人缪德根的精心研究下,才得以重见天日。缪德根如果没有遇见"龙泉藕丝印泥"第五代传人刘顺昌,前来寻医问药,想必会继续研究着他喜欢的中医,为他的病人们诊治。
缪德根在为刘顺昌诊治的过程中,了解到了印泥的文化,并对此产生了兴趣,在亲眼看到刘顺昌制作印泥后,更是为之着了迷。于是,他便开始向刘顺昌学习如何制作"冬不凝固、夏不走油、立体感强、覆盖率强"的龙泉藕丝印泥。
在学习过程中,缪德根越学越觉得这门学问和自己"有缘",因为"龙泉藕丝印泥"的制作中,包含着藏红花、麝香、珍珠粉等中药材,而他本身就是学中医的,所以在配方方面就懂的更多。而在缪德根的精心研究,和反复试验下,失传百年的"龙泉藕丝印泥"才得以复原。
缪德根在研究出了"龙泉藕丝印泥"的全部配方和制作手法后,并没有藏私,而是大肆宣传,将其教授给了其他人。"龙泉藕丝印泥"的再次出世,赢得了不少书画家的喜爱。因此缪德根对印泥文化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他将传统手艺发扬光大的做法,也值得众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