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刀切开,肉质洁白翠韧,高汤浓汁、文火控温,再向五花肉借来香与肥,一份鲍鱼烧五花肉就成了。
这是鲜鲍,海味至尊。
而和其他海产不一样,鲍鱼极致的做法,追求的是陈鲜。超过100天的加工晾晒,重量仅剩十分之一,干鲍状似琥珀、质如软玉,以浓郁的高汤缓缓滋养,慢煨两天两夜,胶原蛋白分解,整锅都弥漫着渗透了的鲜味。
极品干鲍,中心呈黏胶状,味道醇厚,达到赏味的巅峰。
大部分人都是在餐桌上见到各类海鲜。不生活在海边的,大抵没见过活生生的鲍鱼:它们一双眼睛滴溜溜转着,伸着长长的触须到处探,游弋的样子煞是可爱。
在第三季《风味人间》,摄影师带着寻根溯源般的态度,戴着装备下海了。
他们去到黄海深处的海洋岛找鲍鱼。
在这片偏冷的北方水域,鲍鱼的生长速度极其缓慢,五年以上才可能长到半斤左右。
这种五亿年前就在地球上存活的古老海洋生物,有坚硬的石灰质外壳。它发达的足部肌肉厚实柔软,是很难烹饪的一类食材。
跟前两季《风味人间》不同,新一季节目主题很集中,聚焦海鲜。
而有意思的是,除了烹饪,每集短短30分钟,还涉及到以捕鱼为生的人、拍摄广袤海域的生机,就像有网友说:《风味人间3》美食、美景一把抓,馋你嘴不行,还得馋你眼。而说到底四方食起,不及一碗烟火。主角还是人,没了人一切也就没了意义。
01
海洋曾经是人类望而却步的世界尽头。
而今,全球海岸线100公里内,居住着世界一半的人口。从近岸到远海,全球近500万艘渔船,日夜劳作。近1/3的人口将海产作为最重要的蛋白质来源。
在中国,海岸线绵延长达3.2公里,中国海域内则有1万多岛屿。
在《风味人间3》,中国最北海岸线,我们看到了辽宁盘锦坐拥的世界奇观:碱蓬草红海滩。碱蓬草,是唯一可以在盐碱土质上存活的草。每年4月抽芽,先是嫩红,到了深秋会逐渐转为紫红。
而在海南,上千个鱼排和船屋飘飘浮浮,星罗棋布,场面甚为壮观。这是古老族群疍家。“疍”的意思,就是说他们的船看起来,像蛋壳一样漂浮在水面上。
在海南的另一个地方万宁,凌晨两点,村民会集结出发。赶在落潮前出海。
20多个渔民合力拖拽500米的网绳,让渔网产生3吨以上的坠力,这种前端敞开、尾部封拢的网,被当地人叫猪肠网。
而舟山群岛的阿姨们,则展现了不输男儿的气魄。
身处岩礁与风浪的夹缝,手没有可以掰住的地方。
除了手套和胶鞋,没有任何安全装备。
她们在徒手采集一种很昂贵的海味:龟足。
龟足外壳粗糙、肌肉洁白脆韧,兼具章鱼的脆和蟹肉的鲜。但成色好的龟足价格昂贵,就是因为采集过程异常凶险。
它们固着在礁石缝隙里,是潮汐作用最剧烈的区域。
58岁的陈玉香,把采龟足,叫做“搞佛手”。“佛手螺”是当地人对龟足的称呼,就因为它长得像佛手。
每次出海,陈玉香总会和年近70的伙伴一起。老伴老何则乘船在旁边守护。摄制组拍摄这天,眼见海浪超过五米,马上吞没人身,他急得不行,对陈玉香大喊:你慢慢游过来,我把船靠一下边……
旋即,一波惊人的回头浪打过来,没过几个人……
还好最后,她们泅水游到船上,平安无事。
02
海鲜最好的吃法,永远是在当地鲜食。
米其林餐厅有各种点化食材,集色、香、味于一体的高档烹饪手艺。但最亲民的食趣和美味密码,往往就掌握在渔民和海产养殖者手中。
比如,海南万宁的“炮弹鱼”,在水下游速快,有饱满的红色肌肉。
在星级厨师手中,木炭预烤,撒盐火炙,嫩肉呈束状裂开,脂肪产生迷人的焦香。外层烤熟,内里还保留鲜肉的水嫩,层次丰富的味道,次第展开。
这是步入殿堂的吃法。而在平常百姓家里,只要放入锅中,拿猪腩肉一起炖煮,随着汤汁咕嘟咕嘟,鱼的鲜香滋味更被激发,闻着就想多吃两碗饭。
再拿鲍鱼来说,在宴会上它享有尊崇的地位,要给与一步一步小心地伺候。而在养殖者的家里,小院出产的土豆、新鲜捞出的鲍鱼,不分贵贱尊卑,在铁锅里一同焖烧。
然后一家人坐在一起,就是话家常最好的佐味了。
在福建平潭的东庠岛,有一种叫做金蟳的锯缘青蟹,生性凶猛,外骨骼坚硬,一对大鳌强健有力。旺发期只有一个多月。
但它膏多黄满,肉绵密紧致,美味不惶多说。
在当地渔民家中,有一种很受小孩喜欢的吃法:金蟳糯米饭。
虾仁、香菇、红葱酥,加上胡萝卜,与糯米炒到断生,再放上酒醉的金蟳,上灶蒸,金蟳黄凝固,鲜味和香气浸透糯米,尊贵的膏黄变成漂亮的橘红色,散发浓厚的醇香,蟹肉清甜,蟹黄扎实饱满,再挑食的孩子也不会拒绝它的诱惑。
还有俗称小青龙的波纹龙虾。
这种在餐厅里会按只数百元起卖的鲜物,在渔民老何的家,也并不是常出现在餐桌。但为了孙女,老何愿意张罗出最新鲜的海味。
只见老伴三下五除二,一边拿起一只锅大的龙虾,一边打开锅盖,很是自然地介绍,这就是龙虾顶好的吃法:什么调料都不用加,就是这么简单粗暴——盖上锅盖,直接蒸或煮!
更不用说虾酱、虾油、鱼露、鱼粉……每种惊喜佐料和独到的风味,都是《风味人间3》走遍中国海岸线,为我们打捞起的只属于本地的咸鲜。
03
《风味人间3》有很多单打独斗的故事。
比如老李,他是50年的老船长,亲手制作船帆、操控船舵不在话下。他相当自得于自己的技术,号称“全中国没找到对手”。
跟其他已经“职业化”和常态化的渔民不同,李大爷仍旧对大海充满热忱,嘻嘻哈哈的话里都是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
老李带着简易的装备潜水,连氧气瓶都不带。在水中,他只凭拉扯长长的吸管,与船上的同伴打暗号,做配合。
多年捕捞作业、长时间穿戴潜水服,让老李的脖子、袖口都磨出了伤。而每次下水,他会在手臂上绑一把刀,这都是老渔民积累经验的产物。
而平潭的老李,一个人一条船,就撑起了一家人的生计。
橄榄型的小木船,名叫腰子桶。经不住大风浪,海水会往里边灌。
但老李说,他多干,往后儿子就不用那么辛苦了。
庆幸的是,老李的儿子林本本也相当争气。这个期末考试总考第一的“社牛”小孩,会追着摄像大哥嘴贫,扛起机器自己拍爸爸和妈妈。
他能言会道,还对冷僻的地理知识头头是道。跟妈妈上街卖鱼,林本本帮着吆喝。背地里,林本本吐槽爸妈辅导作业时“不温柔”,尽管他已经是个小学霸。
靠海吃海的人,总是会冒着各种风险。但这并不意味着,内陆就没有乘风破浪。
从四川宜宾到重庆闯荡出一片天地的火锅店店老板,从4张桌子,硬是做到了4桌+。
店里最有名的食材,是耗儿鱼。不是河鲜,也不是本地产,来自重庆曾经的姐妹城市青岛。本名叫剥皮鱼的它,剥皮后出售,加上辣椒、豆瓣酱、花椒等多种调味料,下重油。
急速冷冻的耗儿鱼,经过长时间烫煮依然润嫩。拨开是嫩滑的瓣状肉,而外表香麻火辣的滋味,能满足很多老饕的刁钻胃口。
不管以生命为赌注、立于悬崖畔的攫取;还是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气息,这些在亲人眼里都是英雄的小人物,都是经历不易的博浪,才拥有了各自的小确幸。
他们回眸一笑的瞬间,曾经多少艰辛,角深埋多少被风吹雨打过的皱纹,那不带杂质的付之一笑,真挚又真诚,让人感觉到认真生活的模样。
很多人不知道,沧桑二字分开,分别意指大海和家园。
而风味,只有在人间发酵、在烟火中酝酿,才挥发出最垂涎欲滴的滋味儿。
就像纪录片里那句:你问我味道在何方,我指着大海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