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委员听民意”网络直播听取网友对中心城区“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的意见建议。
市政协委员在朝阳区十八里店乡整治现场调研。
记者 范俊生
“要补齐社区公共医疗服务设施”;“尽快制定街景文化规划防止千街一面”;“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3月30日,市政协议政性主席会议现场,与会主席会议成员、政协委员、市政府领导和相关委办局负责人围坐一桌畅所欲言,围绕“深化中心城区‘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进一步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进行专题协商议政。
市政协主席吉林指出,“‘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它上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连北京高质量发展,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上连党委政府,下连人民群众呼声,是做好城市工作的重要抓手。”这一议题被列入市政协2018年协商工作计划。从2月起,市政协就开始组织委员进行专题调研,到“疏整促”一线广泛听取政府部门、基层干部、社区群众和企业代表意见,为做好“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出实招、谋良策。
疏解整治
真正实现新生违建“露头就拆”
曾因建材、酒店用品、汽配等大型批发市场聚集而为人熟知的朝阳区十八里店乡如今大大变了模样。
在横街子村、小武基村等疏解现场,政协委员们发现,原先林立的临建房、工业大院、批发市场已不见踪影。在这块腾退的土地上,今年将开建桃蹊、横街子、小武基三处大型郊野公园,总面积超过100公顷,为北京东南部再添一片“城市绿肺”。
朝阳区负责人在疏解现场报出的数字让委员们深感振奋:朝阳区2017年共拆除腾退1234万平方米,其中拆除违建1003万平方米。十八里店乡棚改及综合整治拆除417万平方米,累计疏解商品交易市场、一般制造业等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产业976家。
“疏解整治促提升,疏解是牛鼻子。”委员们认为,朝阳区作为拆违力度最大的区之一,通过大体量疏解,为朝阳区产业布局促进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委员们建议,今年应继续加快中心城区特别是核心区公共资源疏解力度,抓住市级机关第一批单位搬迁的时机,谋划带动更多教育、医疗和国企等市属资源向副中心布局,引导社会资源向副中心聚集。继续引导和支持具备条件的学校、医院向中心城区以外整体搬迁。
“整治工作要把握治理‘大城市病’这个重点,注重拆除违法建设这个重要突破口。”委员们建议,针对《北京市禁止违法建设若干规定》等政府规章,尽快研究出台结合实际、高效管用的司法解释和实施细则,重点解决因“裁执分离”导致执行难的问题,真正实现新生违法建设“露头就拆”。
连续几年大体量疏解让朝阳区探索出建筑垃圾就地处理模式,这给委员们以启示。大家建议加快解决拆违建筑垃圾快速消纳问题,推广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和再利用的最新技术,鼓励建筑垃圾就地处理、原位处置,避免增加运输成本和造成二次污染。
在交流座谈中,架空线入地、广告牌匾标识规范是委员们常提的热词。它们虽是整治工作的“细枝末节”,代表的却是一座城市的品位。
“广告牌匾标识规范,是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一道必答题。”中国能源气候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张强斌委员建议按照不同功能定位,一街(区)一规划,对不符合规划要求、纳入整治范围的广告牌匾标识,按照“先设后拆”或“拆设同步”的原则,依法有序重设。让广告牌匾既是标识,又成为城市景观。
精治法治共治
统一全市“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标准
灰墙老瓦,清幽闲适,喧闹的小酒吧、咖啡馆、西餐厅不见了;养老驿站、便民菜店、休闲小广场都建起来了……短短10个月,全长676米、始建于元朝的方家胡同,已逐渐重回宁静舒适。老街坊们感慨:“胡同味道又回来了!”
令委员们感兴趣的是,胡同的改造提升工作不是一上来就刷墙、贴砖,而是先从细致的居民调查开始。在入户摸排常住人口700多人(6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170多人)后,街道等政府部门牵线搭桥,各路专家走进胡同,结合调查中征集的民意,反复碰撞形成最终改造方案。
市政协城建环保委员会专职副主任郝留亮委员说,方家胡同的治理实践体现了典型的“共治”理念。它让老百姓认识到疏解整治促提升就是自己的事,更容易形成城市管理的合力和长效机制。
街巷长和小巷管家是北京市探索推进居民“共治”的创新实践。委员们建议,通过“街乡吹哨、部门报到”,进一步完善城市环境治理群众满意度评价机制,完善网格长制、街巷长制、河长制,适当提高小巷管家等基层自治人员的待遇,调动主动参与城市治理的积极性。
超大城市治理,精治、法治、共治缺一不可。在精治方面,委员建议不断创新智慧城市管理模式,依托云数据、物联网、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互联网+”技术,在各街道建立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商业配套等方面的基础数据库,实现城市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社会治理精细化。
在法治方面,市政协副秘书长、民进北京市委副主委李昕委员建议,进一步完善“疏解整治促提升”具体标准与指导性意见。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政策集成,针对开墙打洞、违建拆除、文物腾退、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广告牌匾设置等明确全市统一的具体标准;提升应与整治同步,对疏解整治后的质量提升,要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提升城市品质
“定制化”设计避免“千街一面”
一提起菜市口地铁站西北角,许多委员印象里还是一大片被白围墙遮挡着的拆迁闲置地。
到了调研地点,委员们看到的却是一处碎石铺地、绿荫层叠、深邃静谧、占地3万多平方米的广阳谷城市森林公园。西城区通过疏解整治,留白增绿,在核心区首次试点建设城市森林,大大提升了周边居民的幸福感。
“提升与疏解整治不能脱节,要破立并举、先立后动。”委员们深刻感受到,广阳谷这个二环内最大森林公园的建设正是疏补同步推进、提高城市生活品质的典型实践。
委员们建议,提升工作应坚持规划先行,在实施“疏解整治促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的同时,启动制定整体综合利用规划,结合全市拆违将达2.4亿平方米、腾退土地面积将达百余平方公里的情况,在市级层面统筹制定各区腾退地块恢复、利用和发展规划,综合考虑包括土地属性、功能定位,以及拆占比、拆建比、增减挂钩和产业清单、人口指标、资金平衡等,使腾退土地利用品质得到真正提升。
疏解腾退后,应重点提升哪些功能,补足哪些短板?
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李莉委员建议,利用腾退空间及时完善“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坚持“多”和“细”相结合,办好群众家门口的事,在停车空间、便民菜店、养老驿站等方面加强供给。
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同时,还要做好腾笼换鸟的文章。委员们认为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综合考虑拆占比、拆建比和产业清单、人口指标等,对腾退后引入的高精尖产业经济形态应有清单,有人均和地均产出指标,避免再次形成新的聚集效应。
“在提升过程中,突出城市整体设计,重塑功能街区发展模式。”委员们建议,制定出台街景文化设计导则,全面推广街区责任规划师制度,倡导终身负责制。结合大区块分区规划和功能定位,一巷一设计、一街一特色。避免千街一面的同时,注重维护邻近街区风貌的一致性。
委员们建议,老城区要留住城市乡愁。对二环路内老城区,应注重塑造历史特色空间环境,把人文因素融入各区控制性详规,尊重居民情感需求,讲好北京故事,让市民找到情感的回归和寄托。
政府回应
“疏解整治促提升”
2018年任务书
在政协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六次主席会议上,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就“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2017年工作成效和2018年重点任务进行了详细介绍。
中心城区1190公顷腾退地块将用于“留白增绿”
在疏解非首都功能方面,2017年疏解提升市场和物流中心296个,动物园地区12个市场全部闭市,大红门地区45个市场完成疏解提升工作。关停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651家,整治“散乱污”企业6194家。全市共拆除违法建设5985万平方米,其中中心城区共拆除违法建设2162万平方米。整治“开墙打洞”2.9万处,中心城区力度最大,总量超过2.5万处。
在疏解整治的同时,本市同步提升便民服务和人居环境。中心城区拆违腾退土地将用于“留白增绿”的达到1190公顷;建设提升蔬菜零售等7类便民商业网点1210个,其中,中心城区建设提升541个。核心区达到“十无五好”标准的背街小巷206条。
全市建设提升便民商业网点1400个
2018年“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将持续加大以拆违为重点的整治力度,推出一批疏解的重点任务和重点项目,并聚焦功能提升增强获得感。
把拆违腾退土地作为增加城市绿色空间的重要抓手。2018年拆违腾退土地中用于“留白增绿”土地2000公顷;加快建设潮白河绿廊,推动形成朝阳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间的大绿带连接,加快建设南苑森林湿地公园、温榆河湿地公园等一批大尺度公园。
加快便民服务设施建设,严格落实便民商业设施配置标准,合理规划建设便民商业网点,全市建设提升基本便民商业网点1400个,其中,中心城区660个,核心区190个。基本便民商业网点连锁化率达到37.4%,中心城区达到45.4%。
推进产业升级,加快推进“腾笼换鸟”,因地制宜,统筹利用腾退空间提升便民服务、增加绿色空间、促进高精尖产业发展。建立对企业和产业园区企业单位用能、排放产出等的评价机制,完善差异化引导政策,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加强城市规划设计,统筹好街区疏解整治与“留白增绿”、见缝插绿、增加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便民设施、人居环境改善等规划要求,加强城市修补和生态重塑。
完善棚户区改造政策。全年棚户区签订改造协议、搬迁腾退及修缮加固共2.36万户,其中中心城区1.53万户。
委员建言实录
郝留亮委员:
完善群众多元化参与制度安排
市政协城建环保委专职副主任郝留亮委员建议,完善群众多元参与的制度化安排,使他们能够按一定标准化程序有序参与到“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中来,实现群众意见有地儿说、有人听、有沟通、有协商。同时注重培养公众参与意识,提升公众参与能力,让公众知道自己有权参与公共事务,逐渐让公众把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当成一种习惯。
李昕委员:
疏解整治中注重为市民提供法律咨询
市政协副秘书长、民进北京市委副主委李昕委员认为,“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往往涉及复杂的利益关系。应进一步强化法律服务,针对拆违等行动,尤其涉及个体利益的,各区域应成立由司法助理员、人民调解员、街道法律顾问和相关律师组成的“先头部队”,对政策法规进行系统解读,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咨询与服务援助,为个体提供有设计的、整治后的发展路径与方案,使当事人消除抵触情绪,做到知法、明理与配合。
罗爱武委员:
在新建改扩建道路同步实施架空线入地
来自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的罗爱武委员建议,在架空线整治过程中,要依据城市规划,切实保障建设用地、线路走廊及防护距离范围,对入地电缆做好梳理和容量预留,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坚决杜绝已整治地区出现新增架空线和复挂现象。在新建、改扩建、大修城市道路同步实施架空线入地,积极探索胡同街巷建设小型综合地下管廊,用“绣花”功夫进行精细的城市综合治理,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杨伯钢委员:
加强腾退城市空间的利用监测
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伯钢委员建议,以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和“疏解整治促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为目标,重点监测城市绿地、腾退土地等城市空间的规划用途、使用现状、空间分布等信息,分析产业规模和人口分布,为区域统筹规划、土地集约利用提供决策依据。在城市总规实施中,加强腾退土地的拆占、拆建、增减的空间化、定量化、可视化的监测分析,确保落实“腾笼换鸟”,坚决留白增绿,推进职住平衡,优化产业和人口布局。
郑实委员:
“量身定制”老旧街区公共服务配置指标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实委员建议,拆违后需要尽快进行生活服务设施功能的重塑,目前的《北京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标》主要适合新建住宅区。对于传统街道、老旧街区,应在通用性指标基础上,根据社区形态特点、区域特点有针对性地研究适宜指标,尽量做到“量身定制”。
吴震委员:
留白增绿添蓝促进生态空间清秀靓丽
北京禹冰水利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吴震委员说,疏解整治是手段,促提升是发展,没有提升的疏解是没有意义的。疏解腾退空间要更多用于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美化首都的生态环境,不仅要留白增绿,还要添蓝(即“水域空间”)。构建蓝绿交织的生态格局,是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清秀靓丽。
崔铁宁委员:
借力“疏整促”完善公交场站布局
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崔铁宁委员认为,“疏解整治促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疏解功能的实体,更要疏解功能的内涵。要以立促破,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以公交场站为例,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北京的公交出行比例在未来应达到60%至70%,但现在公交场站网点并不完善。要通过“疏解整治促提升”,一方面补上公交场站的不足,另一方面通过优化公交系统提升公共交通效率,让居民能够拥有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
关平委员:
街巷品质提升中注重梳理北京生活脉络
民革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大学教授关平委员认为,城市街道是城市的血管,承载着保持城市活力的功能。在街巷品质提升中,要注重梳理北京生活脉络。就城市商业业态来说,老北京最早的生活方式是行商,靠的是走街串巷的小商贩进行商品交易。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北京商业开始以坐商为主。如今互联网的发展使电子商务成为百姓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留白增绿和促提升方面,要有前瞻性的思维和超前的设计理念,布局与当今电子商务商业模式相适应的城市配送体系。
(原标题:同步制定疏解腾退空间综合利用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