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心理援助2018国际研讨会暨汶川地震灾后心理援助十周年纪念大会”在京召开,中科院心理所发布心理创伤干预综合平台,该平台将为有心理问题困扰的人员提供咨询服务。
心理咨询平台年底前上线
本次大会分为北京会场和绵阳会场,会上总结了5·12汶川地震十年以来我国开展心理援助及心理创伤研究的经验,邀请美国和日本专家分享了国际上近十年来的心理援助和心理创伤研究最新进展。
会上分别发布了灾后心理危机干预与心理援助的行动纲领和工作标准,从工作原则、价值观和伦理守则等几方面对灾后心理援助工作者提出了要求。据悉,这是我国第一份灾后心理危机干预与心理援助的工作标准。
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中国心理学会副秘书长刘正奎指出,心理学在国内处于发展阶段,很多领域内的工作者有一腔热血,却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
心理创伤干预综合平台也在研讨会上发布,该平台是由中科院心理所自主研发的灾后心理援助平台和美国国家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中心研发的PTSD自助干预平台整合而成。刘正奎介绍称,自汶川地震以来,国内培养的心理援助专业人才约1500人,尚不能满足全国各地的心理援助需求,平台的上线可以弥补国内人才的缺乏。
据悉,这一面向大众的公益平台项目,将于今年年底前正式上线,首先面向在校大学生免费提供服务。公众可以通过该平台进行自身心理问题的咨询,平台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民众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
“目前心理咨询的费用较高,通过这个平台可以达到普惠的作用,通过系统内的睡眠追踪等板块,也能达到一个精准的目的。”刘正奎说。
10年抚慰受灾民众近百万人
自汶川地震以来,中科院心理所先后参与了汶川大地震、玉树大地震、舟曲泥石流、昆明火车站暴恐事件、天津港特大爆炸事故、九寨沟地震等13个灾区的心理援助,建立了18个心理援助工作站,共有2000多名志愿者参与重大灾难事件后的心理援助。
刘正奎介绍说,通过在北川地区开展的10年心理援助工作,不少民众的心理创伤康复了,“一开始大家对心理咨询有一些偏见,认为心理咨询不是有病就是在算命。一年后,大家都认识到了心理咨询的科学性,四川地区百姓对于心理健康的知识普遍得到提升。”据介绍,目前汶川地震波及到的许多学校和社区都配置了专门的心理教师和心理咨询师。
据悉,中科院心理所10年来通过在灾区发放各类心理援助自助手册和图书等方式,直接对20.2万人次进行了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并有21.5万人订阅了灾后心理创伤移动心理服务的短信,33.4万人次访问移动心理服务系统,直接缓解了近100万受灾群众的心理创伤。此外,心理所还在当地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灾难事件后心理援助队伍,培养灾后心理援助人才1500余人。刘正奎表示,未来不仅对灾区的民众进行心理援助,还将对失独家庭、重大事故创伤青少年等特殊群体开展心理援助工作。
北京晨报记者 杨亦静
(原标题:心理创伤干预综合平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