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10平方米的小屋,堆满了待发的包裹。三个工人在屋内空隙处,将一袋袋藜麦装进纸箱,打包封装,胶带机嘶嘶作响。窗外的寒风呼啸而过。
这是青海格尔木商家冯常俊的库房,春节前,这里每天至少要向全国各地发出2000个藜麦包裹。
格尔木市地处青藏高原腹地,距离西宁还有800公里,全市总面积近12万平方公里,比整个江苏省还大,90%的土地却是荒漠,常住人口仅约24万人。
三年前,冯常俊在格尔木一家濒临破产的国企上班,月工资不到两千元。此前他还种过枸杞、开过餐馆,但屡战屡败,欠了四十多万的外债,时常为看不到头的还债生活感到绝望。
如今,他依靠在拼多多上卖藜麦,年销过千万,成为格尔木最大的电商商家。
过去三年,冯常俊无意中创造了一个边远地区农产品电商的神话。他不仅改变了自身的命运,更是改变了许多当地人的生活,盘活了格尔木农产品上行的产业链。
绝境逢生
“那时候整夜整夜失眠,比创业吃苦受罪难受多了”,冯常俊说。他之前租种20亩的枸杞地,零下十几度的冬天还在地里修剪树枝,啃着冻得跟石头一样的馍馍,但跟枸杞行情价格大跌、枸杞烂在地里的痛苦,跟此后负债累累的生存状态相比,这种苦算不了什么。
2018年,冯常俊在妻子的支持下,决定到网上卖青藏高原农产品。相比此前种枸杞、开餐馆的重投入,冯常俊这一次创业谨慎试水。尝试过不同电商平台后,他锁定了拼多多。
“跟其他平台相比,拼多多没有佣金,推广效果好,对于中小商家来说很友好。”冯常俊说,他选择卖藜麦,而非格尔木种植面积更大的枸杞,是因为藜麦的储存、加工、包装、运输更方便,适合电商初期上手。
藜麦是格尔木的新特产。8年前,当地成功培育出耐旱、耐盐碱的藜麦品种,随后开始大规模种植。高达2780米的平均海拔,3380小时的年日照时间,让格尔木成为藜麦生长的理想地区。
尽管藜麦素有“谷物之母”的美称,属于最合适人类的全营养谷物,但格尔木的藜麦并不为外界所知,市场需求很不稳定。
今年56岁的祝恒年务农数十年,在格尔木国营河西农场租种了50亩土地,7年前开始种植藜麦,是当地最大的藜麦种植户之一。他的藜麦过去一直卖给线下批发商,行情好的时候,能够卖到十多块一斤,差的时候,仅三块多一斤。
在电商从业者看来,格尔木算不上“流着奶与蜜”之地。这座发迹于交通运输的移民城市,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由此支撑起一批工业和运输国有企业。
“不进体制内或者国企,好像很难过上富足的生活”,冯常俊就这样“冒失地”一头扎进了农产品电商这个行业。
冯常俊回忆说,当时的小目标就是“每天要能卖出10单就太棒了”。毕竟,一位当地的电商前辈,每天在淘宝也就卖出几十单。
业务爆发
外地的消费者购买了冯常俊店铺的第一单藜麦,然后,就会推荐给亲友,通过口碑传播,冯常俊的店铺慢慢迎来了更多陌生人、回头客。同时,冯常俊也开始使用平台的推广工具,尝试着每天花几十块给店铺打广告。
在格尔木的出租屋里,冯常俊是个孤独的创业者。他从零电商经验起步,日夜琢磨着拼多多的电商培训课程。他一手包办了采货、运营、销售、打包、物流、客服、售后的所有位置,最大的心得就是“要让顾客的购物体验满意,符合平台规则,客服回复要及时,发货要及时,被顾客投诉很惨,被平台处罚也很惨”。
2019年,在每天发数十单包裹的时候,冯常俊开始感受到“忙不过来”,妻子在工作之余搭起了帮手,两人在半夜两点一起打包,次日清晨,冯常俊再开着面包车将藜麦送到快递点——格尔木物流不发达,如果订单量少,快递员并不愿意上门取件。
2020年5月,经历了年初疫情导致的物流停发,冯常俊的藜麦店铺厚积薄发,迎来爆发式销售增长,日订单量蹿升到了数百单。
冯常俊趁势组建起自己的电商团队,办公地从原来的一间出租单间,换成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民房,同时他全力投入运营,将平台推广投入增加到每月数万元。
胆子大、行动力强的冯常俊,拔得了头筹。到2020年夏天,藜麦店铺订单量一天最高已经达到2000单,月销售额突破百万。他的店铺坐稳了拼多多杂粮类目销售排行榜的前列,甚至攀升到第一位。
在平台杂粮类目销售排行榜前列,大部分商家来自河南、山西等中东部地区农业大省,来自青海的商家异常罕见。这甚至引发了拼多多上海总部的关注,冯常俊接到了平台工作人员的问询电话。
在快递成本高昂的格尔木,为了向消费者强调藜麦是“原产地直发”,冯常俊坚持从格尔木而非运到外地再发货。当地的快递企业,先是对这家突然冒出的单量惊人的本地电商感到诧异,然后争抢起这个大客户,甚至打起了价格战。
凭借巨大的订单量,冯常俊获得了市场收件价腰斩的优惠价,得以压缩成本,让利消费者,将销售规模继续做大。
格尔木当地一家快递公司的负责人感叹,“整个格尔木的电商快递件估计也就几千单。这个藜麦商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杀出来,做到两千的日单量,简直就是个神话。”
星火燎原
43岁的回族人张尕胡,是冯常俊招进来的第一个员工。他总是沉默地在流水线屋子里,低头熟练地给藜麦打包装箱,做着简单甚至显得枯燥的工作。
但张尕胡坦露出对这份工作的珍惜。张尕胡没什么文化,履历比老板还丰富——他过去常在西北各地做体力活,做过采摘枸杞的工人,做过餐馆的拉面师傅,还去新疆干过苦力。
“最难过的是在零下40度的冬天,在新疆做矿工挖黄金。”张尕胡说,常年劳作使他落下了肺病重疾,不堪重活。他被迫结束在外的打工生活,回到格尔木,渴望找份工作,养活家中三个4岁、7岁、9岁的孩子。
2020年5月,冯常俊在本地发出招聘广告,组建电商团队,在众多的求职者中,他留下了踏实肯干的张尕胡。
比起做打包物流的员工,格尔木更难得的是电商人才。从格尔木电商产业园,到当地的枸杞、藜麦厂家,他们都指出这个西部地区电商发展的症结。
“别说格尔木,就是西宁甚至整个青海,都没有什么出彩的电商,想找个同行交流都很难。“冯常俊说,他中专学的焊接,做电商之前什么都做过,就是没做过电商,常令外地的同行大跌眼镜。
23岁的马子萍,成为冯常俊招进团队的第二个员工。
此前,马子萍在成都电子厂的流水线打工,坐火车回格尔木要一天一夜。漂泊在外多年,她想回到家乡,方便照顾父母,但在本地找工作并不容易。本地经营状况尚可的国企,招聘门槛要求本科,她却只有中专学历。
2020年5月,冯常俊将马子萍招进团队,教她做电商打单、客服、售后等工作。这个电商从业经验比员工也就多两年的老板,相信马子萍也能和他一样,通过电商走得更远。
在格尔木这座民营经济并不发达的小城,冯常俊为员工们提供的3000-4000元月收入、规律的工作作息、可期的职业成长,在当地已经有足够的吸引力。
到2020年年底,冯常俊组建的本地电商团队,已经扩大到10人,真正组成了一支成建制的格尔木电商生力军。
随着销售规模持续做大,这条藜麦产业链的上下游都从电商中受益。
冯常俊说,自己是在拼多多卖藜麦,而这间办公室里的桌椅、打印机、各种办公小件,都是从拼多多买的。
“因为拼多多的崛起,大家都习惯了包邮拼单,格尔木现在快递下行(格尔木人通过电商消费)的包裹一天有四五万件。”格尔木一家快递公司负责人说,但格尔木的快递上行(格尔木电商卖出产品)包裹量一天只有几千,本地电商的崛起可以改善快递空车离开的状态。
格尔木藜麦种植户及加工厂也有了盼头。
当地最大的藜麦加工厂负责人郑协通,7年前大面积种植藜麦,因为行情价格下跌损失惨重,为了出掉手里的存货,他转而尝试做起了藜麦加工厂。眼下,除了线下批发商,冯常俊是他最重要的客户。
“今年格尔木黑藜麦很稀缺,我厂里还剩下最后5吨,别的客户来要我都不给,专门留给冯总。”郑协通说,做生意渴求稳定的销售渠道,本地电商伙伴尤其要珍惜。他还盼望,未来能和冯常俊的电商一起合作,筹划更多的藜麦深加工产品。
在格尔木河西农场,作为藜麦种植大户,56岁的祝恒年和42岁的祝格连,与藜麦加工厂以及电商业务建立了直接紧密的关联。藜麦销售渠道及价格经过商定,有了确切保证。
祝格连说,为了分摊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他家同时种了20亩藜麦和40亩枸杞,今后通过本地藜麦电商,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减少传统批发的价格流通波动,他会乐意种植更多藜麦。
按照藜麦的亩产量700斤计算,如果藜麦收购价能够达到每斤6元,就能实现亩收益4200元,对于格尔木种植农户来说,这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没有人知道,冯常俊在拼多多的电商生意还能做多大,但所有人都在期待,格尔木的藜麦电商产业,还能走得更长远。
声明:本文为广告推广文案,文章内容、产品、服务均由品牌方提供,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
编辑:月光
奶奶外出办事,四岁孙女追到火车站,接下来一幕太暖心
长沙11岁女孩“秃顶”,竟是患上拔毛癖
长沙这所学校所有老师签下承诺:晚9时作业未写完可不做!
你“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