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农大附小举行七十年教育成果汇报展。同学们操控机器人登台表演,展示了在学习实践中收获的累累硕果。本报记者 蔡代征摄
本报讯(记者 刘冕)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开课10周年,原本“各自为政”的9类实践活动将在暑假后实现“整编”。整合后的实践类课程总课时不会减少,但不同类型活动的课时会根据不同学龄段进行调整,尤其是小学生外出学习机会将增加。
昨天,中小学社会大课堂用一场展示会来庆祝10岁“生日”。“我研究的是农业与昆虫。”呼家楼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董文杰讲解时像个小大人儿,“我研发了一款蚜虫收纳机器人,这双眼睛是红外杀虫设备,之后虫子尸体被吸纳到机器人的‘肚子’里进行处理,最后形成化肥,直接用在田地里。”通州实验一小综合实践课老师邢东海则鼓励孩子展示自己的榫卯作品。他说:“社会实践不光是让孩子参加一次活动,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能走出去,系统地了解社会。”
市教委发布一组数据:2008年,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启动以来,已吸引了市区两级资源单位数量达1300余家,涵盖党史、国情、传统文化、自然、人文、科技、体育、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每学期,大课堂可以提供2000多个市级活动课程。在此基础上,北京教科院组织中小学校与资源单位对接,合作开发了280多份资源单位教育计划书、878项社会大课堂优秀活动课程案例,形成社会大课堂课程资源群。
然而,随着大课堂不断扩容,一些新问题也出现了。“资源太多,学校老师选课的时候要逐家单位打电话咨询对接,最终只会选择自己熟悉的几家单位不断合作。”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相关负责人高付元说,新学期开始后,这种局面将被打破。
昨天,社会大课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正式启动。未来所有课程动态信息将实时发布。“一线老师可以全面了解全市情况,对比不同资源单位的同类课程,然后根据自己所带班级情况,选择更合适的实践活动。”同时,资源单位要在平台上公布课程内容、课程形式等。教育部门则建立了基地回访等制度。
本市还将依托社会大课堂资源,初中开放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后“330”等9类活动,在课程管理、质量监控等方面实现“一网账号”,统一管理。整合后,实践类课程总课时不会减少,孩子们的实践课会从一年级到初三年级根据不同学龄段进行统筹安排,小学生外出学习机会将增加。
下一步,社会大课堂活动还将在课程内容、资金配备等方面进行调整。“有的活动课时可能增加,有的则相应减少。”高付元介绍,基地单位开发的课程也将分层设置,不会哪个年级来了都是同一个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