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汽车到两轮车,说了好几篇的电动化、智能化,基本很确定的是不管最终路上跑的是谁家的车,充电是必然选项了。这周看了一遍充电桩市场,一些基本的信息:
1. 据充电联盟数据显示,截至到今年9月,全国各类充电桩达到142万个,车桩比约为3.1:1(按照国家目标要实现1:1)。其中公共类充电桩60.6万台。广东、上海、江苏、北京、浙江、山东、安徽、河北、湖北、河南TOP10地区建设的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占比达72.4%。
2. 特斯拉在中国自建超级充电站,仅今年10月份就上线30座超充站,目前共有219个超充桩,覆盖18座城市。
3. 全国充电运营企业所运营公共充电桩数量超过1万台的共有9家,占总量的90%以上。可以说极度集中。
加油站和充电站
同样作为能源补给站,参考一下加油站的发展路径:国内加油站于1924年开始出现。1998年中石油、中石化成立。到2018年加油站的数量已经超过10万座。其中,中石化、中石油两大集团的加油站占比接近50%;民营加油站约5万座,占比47%;中海油、中化、中外合资等其他加油站合计约4200座。加油站更像是油的零售商,基本是由谁家有油谁来卖。比较有意思的是中石油当年作为垄断级超级大盘股上市时,尽管其始终维持稳定盈利但基本是出道即巅峰一路下滑市值跌去90%以上
按目前的市场格局来说,充电站(充电桩)的市场集中度远高于加油站。几个区别:加油站本质油的交易,主要受石油价格影响;充电桩市场的效率则主要受技术影响而非电力供应;若不考虑建充电站,充电桩是类似家用硬件的存在,可以根据不同场地环境不同功能需求安装,有较大定制空间。
充电桩竞争格局
充电桩产业链是分离的:充电桩材料、充电设备制造商、安装商、运营商最终到达消费端。目前竞争最激烈商业模式最成熟的是运营商:主要有四大大势力:产业公司孵化、国企、新能源车企、互联网平台。(国企的暂不在讨论范围)
(1) 特来电:现有市占率第一,母公司为特锐德,典型的产业公司孵化。2019年公布已开始盈利,最近爆出拟剥离业务独立上市。特来电最初依托于母公司特锐德的硬件生产优势快速进行了市场布局,在基本覆盖全国城市后,已构建了自身的充电网络,约40%的纯自营充电桩可供收取服务费。而充电网络的建立有一定的先发优势壁垒,比如同一地方一个充电桩一旦安装就很少更换,所以特来电的头部地位越来越明显,近三年top10的排名基本没有发生变化。
星星充电:星星充电9月份刚拿到近9亿投资,其母公司万邦新能源也处于上市辅导阶
段。星星充电的扩张方式主要依赖于城市加盟,直接面向C端加盟,提出"人人电站"
的概念,这种方式扩张速度快但目前来看评价不一,统一管理难度较大。
(2) 新能源车企:特斯拉、蔚来均在做自建站,当做车主增值服务的一部分。但覆盖面仍然较小。最大的弊端在于自建桩成本和实际用户量的矛盾。最终与其它运营商合作或车企间合作共享是大趋势。
(3) 云快充:云快充现在市占率第四,是典型的"互联网saas服务商"。其面向的市场是国内中小充电桩制造商,在大政策鼓励下大量制造标准、产品型号不一的制造商和小运营商存在。而云快充则聚合了全国最多的中小运营商,所以相比于前面的自建思路,云快充则是2B的服务商。
仅从现有格局看,特来电还是有明显优势的,但没有技术优势是较大问题。用户目前选择充电桩的偏好还是速度和价格,而速度依赖的是上游制造商的技术升级,价格由于受到国家电价控制,运营商能做的就是压缩服务费,这又会带来本身的利润难以保证。
投资考虑
这两年一直有朋友问要不要加盟充电站之类的,也有不少创业项目在做相关布局。但就目前来看,充电桩的业务更像是一个基建类项目,加盟一两个的话在电动车保有量没有爆发的背景下使用效率必然极低,这也是为什么经过5年发展只看到特来电的市占率越来越高,多数都是一地鸡毛。而就特来电、星星充电都要上市,这类股票要不要买,盈利模式还挺卡脖子的,也不像是一个很吸引人的类目。
不过,若汽车成为一个大的智能硬件的背景成立,汽车充电器(可能有线可能无线)变成消费级产品,这个市场空间会更有想象力,类似现在的无线充电硬件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