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企新闻网

颐贞堂多少钱一盒(易经)

发布者:王楠东
导读象、数、理、道。引子文化之源之所以我会对《易经》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因为“药王”孙思邈的一句话“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开年以来,我先后读了张其成先生和曾仕强先生对于《易经》的详细解读。站在两位

《易经》说什么

象、数、理、道。


引子:文化之源


之所以我会对《易经》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因为“药王”孙思邈的一句话:


“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


开年以来,我先后读了张其成先生和曾仕强先生对于《易经》的详细解读。站在两位先生的肩膀之上,我领略到了中华先祖的传统智慧。


从某种意义上说,《易经》所采用的卦象,可以说是远古时代低信息量背景下,所建立起来的有关天地万物演化规律的抽象模型。


《易经》成书的年代,颇为古早,而且传承有序。对此,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说道: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就是说,《易经》这本书经历了三个时代的三位圣人。在伏羲氏创立八卦之后,神农氏作《连山易》,轩辕黄帝作《归藏易》,而周文王姬昌作《周易》。


现如今,《连山易》与《归藏易》已经失传,唯有《周易》保存下来。


我们今天读到的《周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经文,也叫卦爻辞,系姬昌为商纣王囚禁时所作;另一部分是传文,即解释经文的部分,统称《十翼》,也叫《易传》,相传为孔子撰写。


《易经》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春秋战国时期促使了诸子百家的形成。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年喜读《易经》,韦编三绝。孔子自认五十岁读懂了《易经》,知道了自己的天命,从此再没有大的过错。后世儒家尊《易经》为五经之首,在《四库全书》中《易经》位列经部第一。


同时,《易经》与《道德经》和《南华经》合称道家三玄。当佛法东来之后,借助《易经》第二卦坤卦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说法,佛教中因果报应的思想在中华大地生根开花。


由此,《易经》成为了传统文化中,儒道佛三家皆为信奉的经典。同样,《易经》中“天人合一”与“阴阳平衡”的核心思想,也成为传统中医的理论基础,这才有了开篇药王孙思邈“医源于《易》”的感慨。


如果把中华文化比喻成一条河流,《易经》就是这条长河的源头。它似一泓清泉,以奔腾不息的生命力量,融汇百家思想而成就悠悠五千年的华夏文明。


基础模型


一画开天


在正式开始之前,我想先提出一个问题,供大家思考。


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本来浑然一体。

如果我们要给宇宙万物建立一个基础的模型,会从哪里入手?


只有对这个问题有了深入的思考,我们才能理解,在文字尚未创立的上古时代,伏羲氏为何会有如此的选择。


相传,伏羲氏是渭河上游氏族部落的领袖。上古时代,人类的生存境遇,相当窘迫。于是,伏羲氏经常盘坐卦台山巅,苦思宇宙的奥妙。


观察与思考是怎样进行的呢?在《易传·系辞传下》有着这样的描述: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在这样直观的体悟中,伏羲氏悟到了:原来天地竟是如此的简单明了——唯阴阳而已。至此,浑然天成的世界万物,开始出现了最初的界限。有了界限,就有了分类,这便是阴与阳的诞生。


以上就是伏羲氏“一画开天”的故事。阴阳和合,则为一,即是太极。一分为二,便有了阴阳,是为两仪。这就好比,面对无边无际的数轴,如果要做个分类,取中点便是。有了中点,所有的数字,便分为正数与负数两个大类。


由一而三


阴阳的思想,一旦产生,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便前进了一大步。


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浑然天成的先天世界里,人类的认知保持着原初的整体性。整体性,也意味着针对性的匮乏与缺失。就像一幅全景照片,再有特征的局部,也得不到充分的表达。如果我们想突出局部,怎么办呢?聚焦放大,让局部占据整个画面,从而凸显出来。


凸显的过程,实际上是进一步细分的过程。也就是说,在世界万物阴阳二分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的细分。


伏羲氏站在人类的视角上,他看到了怎样的进一步细分呢?《易经·系辞传》说得很清楚: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如果用数字来表示这个过程就是:1→2→4→8;如果从太极算起,从太极到产生万事万物的过程就是:太极→两仪(阴阳)→四象→八卦。


所谓四象,就是在阴阳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细分为阳上生阳(太阳)、阳上生阴(少阴)、阴上生阳(少阳)和阴上生阴(太阴)。


如果映射到圆周之上,两仪便是将圆周均分,而四象便是将圆周分为四个象限。由此,四象可以在空间上与方位对应,在时间上与四季对应。


类似的,在四象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就得到了八卦。圆周得以进一步细分为八个部分,与空间中的四正与四隅对应。


当年,伏羲氏体察万物,实际上主要观察了三类事物:天、地、人。在传统文化中,统称为三才。按照当今信息科学的视角来看,两仪、四象与八卦的细分过程,实际上完全对应着二进制信息编码位数的升阶,分别与1位、2位与3位的信息量相对应。


换句话说,八卦与三位二进制编码,构成了一一对应关系。而三位的三,就来自于天地人三才。如果,我们按照“从下往上、先阳后阴”的顺序,依次展开阴阳编码,三次之后就可以完整地得到八卦。


这便是先天八卦的诞生。实际上,八卦的诞生,可以视为中华先祖对世界万物进行了三次的划分,而形成了八大类别。


从三到六


当周文王姬昌还是西伯侯的时候,由于施行仁政,天下很多小的诸侯国纷纷归附于他,这引起了商纣王的嫉恨。商纣王借故把西伯侯囚禁在了羑里,羑里其实是一个高台,叫羑里台,现在还保存着,是现存最早的国家监狱。


西伯侯姬昌被关进羑里时八十二岁,放出来的时候八十九岁。因为这里只长了蓍草,所以他就用观天象地理、玩草的方式来打发时间。当时已经有八卦了,西伯侯就在八卦的基础上推演,突然有一天推演出了六十四卦。


推演出六十四卦以后,西伯侯大吃一惊,他看出六十四卦蕴含着宇宙万事万物运行的大规律,就把它写了下来,这就是现在《周易》的经文部分。


这便是六十四卦的诞生。实际上,六十四卦是两个八卦的重叠。用二进制来看,相当于6位的信息量。


至此,基础模型构建完毕。我们把基础模型的演化过程,总结为如下的图示。


《易经》说什么

基础模型的演化示意图


模型进阶


有了基础模型之后,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万事万物,如何通过有限的六位卦象来推演呢?


这就需要为基础模型,引入新的连接与关系,从而丰富模型所能够包容的信息量,这就是模型的进阶,也是《易经》的重点内容。


时空点位


六十四卦中的任意一卦,都由六个爻组成。每一爻,可阴可阳。既然有六爻,那必定有先后顺序。在《易经》中,爻在卦中的顺序,是自下而上的。我们以乾坤两卦为例,来加以说明,如下图所示。


《易经》说什么

时空点位示意图


如果为阳爻,称为九;如果为阴爻,称为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且九为单个数字奇数的最大数,突出阳(极值)的一面;而六为单个数字偶数的中间数,突出阴(中值)的一面。


自下而上,六爻分别称为:初、二、三、四、五、上。第一爻和第六爻,分别代表始终,具有特殊的时空意义,因而加以强调,并在命名上放在前面。


这样,位置与阴阳相结合,就给出了每一爻的完整描述。


当我们自下而上来审视卦象时,相当于遍历了与卦象对应的时空发展历程。在《易经》中,有着如下的演化规律:

  • 初难知,上易知:事物发展之初,由于信息量过少,很难判断未来发展方向;而到了发展末期,由于方方面面都呈现出来,信息量足够,因而要容易判断许多。
  • 二多誉,五多功:二和五的位置,分别代表上下两个八卦的成熟状态。二阶段为下卦的中间,于人事可以视为基层的中坚力量,常常获得赞誉;五阶段为上卦的中间,于人事可以视为高层的核心力量,常常收获功劳。实际上,二阶段的赞誉,往往来自于位处五阶段的领导。
  • 三多凶,四多惧:三阶段代表下卦的末期,走入初级阶段的瓶颈期,如果不能破局,往往险象环生;而突破之后,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要面临诸多新的挑战,自然战战兢兢。


此外,第二、第五爻,在卦中居于核心地位,特别是第五爻。


循环往复


周期思维,可谓《易经》的核心思想之一。具体来看,又有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一卦之内,再分上下。如下图所示,“初、二、三”三爻构成了下卦,“四、五、上”三爻构成了上卦,分别与三阶段“始、壮、究”相对应。


由此,一卦之内,呈现为两个子卦。从时间来看,可以视为两个发展阶段;从空间来看,可以视为两个发展格局。


阶段与格局之间,又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下卦中的一爻,可以为上卦中的对应爻,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上卦中的一爻,又可以提点下卦中的对应爻,提供发展的支持。


如今流行的第二曲线概念,也可以从中得到完美的表达。


《易经》说什么

卦内循环示意图


第二个层面,六十四卦之整体循环。


如果我们把六十四卦做随机排列,可能的组合数量有64的阶乘之多。据说当年周文王花了七年的时间,排成了《易经》中六十四卦的次序。这个次序从乾卦开始,一直到未济卦结束。


南宋理学家朱熹,在《周易本义》一书中,写了首卦序歌: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

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

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

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

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


这首歌把六十四卦分成上经和下经,上经的三十卦,和下经的三十四卦,经过这么一编排就很好读了,也便于记忆。


针对卦序问题,孔子在《易经·序卦传》中,给出了自己的理解。从天地开始,万物初生,循次演化,直至第六十三卦既济,完整地表示一个周期的结束;此后,又以第六十四卦未济,作为新的周期开始下一轮循环。


上经三十卦,从乾坤开始,至坎离结束,主要反映的是天道变化的规律。下经三十四卦,从咸恒开始,至既济未济结束,主要反映的是人类进化的历史。


六十四卦作为整体,也像其中任一卦一样,有上下之分。上经部分的天道规律,人类在下经中基于此知变应变,而成人道。这之中,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核心思想。而既济之后紧接未济,则凸显出循环往复的周期思想。


相符相应


在前面时空点位小节,我们介绍了一卦之中的六个阶段。按照奇数为阳、偶数为阴的约定,第一、三、五爻为阳位,第二、四、六爻为阴位。


由于每一爻位,既可能为阳爻,又可能为阴爻,这就会导致位置(名位)与内容(实质)出现相符与不相符两种情形。在《易经》中,如果阳爻居阳位,或者阴爻居阴位,称之为当位;反之,阳爻居阴位,或者阴爻居阳位,称之为不当位。当位,相当于名与实相符;而不当位,则相当于名不符实。


值得注意的是,不能简单地认为当位为好,不当位则不好。要看卦象的具体情况,以及爻所在的具体位置,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六十四卦之中,有两卦最为特殊,既济卦,所有六爻,名实相符;而未济卦,所有六爻,均名不符实,如下图所示。


《易经》说什么

当位与不当位示意图


在一卦之内,上下卦之间,即第一爻与第四爻、第二爻与第五爻、第三爻与第六爻之间,存在着是否相应的关系。


如果对应二爻,一阴一阳,即为相应。同阴同阳,即为不相应。相应表达了阴阳和合的协调关系,不相应表达了重阴重阳的过度现象,如下图所示。


《易经》说什么

相应与不相应示意图


此外,上下相邻的两爻之间,存在着相比的关系。若阴爻与阳爻相邻,则阴阳相比,为;否则,同类相比,为不和


模型应用


讲完了基础模型和模型进阶之后,我们来看看模型的具体应用。


接下来,我们以咸卦为例,来做个具体的介绍。


《易经》中的每一卦,都由三个部分组成:

  • 卦象:包括六爻的构成,以及上下两个子卦所组成的象。
  • 卦辞:由一组短语构成,关于卦的总体描述。
  • 爻辞:针对每一爻,给出的细节描述。


《易经》说什么

咸卦的卦象、卦辞和爻辞


咸卦是《易经》的第三十一卦,下经第一卦。咸卦由“初、二、上”三根阴爻,以及“三、四、五”三根阳爻构成。“初、二、三”三根爻组成了艮卦,“四、五、上”三根爻组成了兑卦,因而合称为“下艮上兑,泽山咸”的卦象。


模型映射


由于基础模型的普适性,导致了《易经》的内容,是能够包罗万象的。


同样的模型在手,不同的人生阅历与人生体验,会带来风格迥异的模型运用。这就是,为什么不同人眼中的《易经》,有着不同的面向。有人看到了占卜,有人看到了哲学,有人看到了历史,有人看到了科学,有人看到了管理,甚至有人看到了养生,林林种种,不一而足。


所以,在运用《易经》的时候,首先要做的,便是将自己的问题域,映射到模型上来。


在《易经》中,八卦与家庭成员,以及自然的八种天地之象,有着如下图所示的对应关系。


《易经》说什么

八卦与自然、家庭的对应关系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感受到,八卦中所蕴含的三位信息,是如何映射到具体的问题域之中的。


除了自然、家庭之外,常见的映射还包括:天地人、信息能量物质、人的一生、企业的业务,等等。


具体到咸卦之中,兑卦为少女,艮卦为少男。所以,咸卦讲的是少男少女在一起就会迸出火花,产生感应。因而,这里的咸字,实际通感字。


而紧接着咸卦之后的恒卦,卦象是雷风恒。上面是雷,即震卦,对应长男;下面是风,即巽卦,对应长女。因此,恒卦讲的是长男长女在一起,意为结为夫妻,是永恒的。


从时间序列来说,经过咸卦少男少女的相互感应,就有了长久的夫妻之道,因而恒卦位列咸卦之后。


模型展开


接下来,我们从下到上,依次看看六个爻辞,都介绍了哪些细节。


由于《易经》的说理方式,广泛采用类比的方法。所类比的对象,就是所谓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也就是从生活与自然中的方方面面,来寻找灵感。


在咸卦中,类比的灵感就来自于人的身体。


初六爻的拇,六二爻的腓,九三爻的股,九四爻的憧憧,九五爻的脢,上六爻的辅颊舌,依次与脚趾、小腿、大腿、心神、后背、面部相对应,反映出感应的位置逐渐深入。


初六的阴爻,表达了感应之初,那种自然而然,不造作的特征(阴性、顺从)。


六二的阴爻,指出如果感应遇到凶险就要停下来,在家安居,就会吉祥。六二爻处于第二个时空点,是阴爻居阴位,又中又正,这时不要盲目乱动,走中正的感应之道,就可以趋吉避凶。


九三的阳爻,表达了执着而盲目地跟随别人,这样前往会有遗憾。九三爻是下卦的最高位,是阳位,容易冲动,太执着会有凶险。


九四的阳爻,强调守持正道,会获得吉祥,悔恨会消亡。“憧憧”表示心意不定的样子,如果心意不定,朋友的心意也会摇摆不定。九四爻是阳爻处于阴位,没有守住正位,易动,此时要“贞”,走正道才能吉祥,悔恨才会消失。同时,九四爻跟初六爻相感应,是阴阳感应。


九五的阳爻,用“后背”来比喻和自己意见不同,“咸其脢”就是能跟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相感应。九五爻是至尊之爻,同时又中又正,所以能用中正之道感应天下万物、人心,包括感应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这种大的感应才是感应之道。


上六的阴爻,最终开花结果,少男与少女之间,从碰碰脚趾头开始,一步步地走向了接吻。阴爻代表又回到了自然而然、合乎中道的感应中来。


看完了爻辞,我们再来看看卦辞:咸,亨,利贞,取女吉。


直译过来,就是咸卦有所感应是亨通的,守正道是有利的,娶这个女人是吉祥的。这说明咸卦少男少女的感应是感情的自然开始,只要坚持住,并且守正道,就会为日后发展到夫妻之道打下坚实的基础,因而是吉祥的。


模型外推


在《易传》中,针对简明扼要的卦辞与爻辞,还有进一步的注释。比如,《彖传》和《象传》。通常来说,《彖传》侧重于对天地规律的认知把握,而《象传》侧重于人法天地的道德要求。


咸卦的《彖传》,在少男少女感应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推广: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天地如果感应,万事万物就开始化生。圣人与百姓的心相感应,天下就太平了。所以观察咸卦如何感应,天地万物的所有情况就可以看出来了,也就知道天地万物是从何而来的了,这就是感应的重要性。


《易经》特别重视感应,在《系辞传》中说: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学了《易经》要“无思无为”,“无思”是没有思虑,“无为”是不去妄为。“寂然不动”,非常静寂、安宁,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会有感应。“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能感应到天地万物所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情况。


同样的,我们学习《易经》要重视感应的意识,并变其为感应的能力。对于人而言,是男人和女人的感应;对于自然界而言,是天地和万物的感应;对于领导者而言,是从内心和下面的人相感应。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要有意识地修炼感应的能力。


而咸卦的《象传》,则指出:


“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


山本来从山脚到山顶都是实的,而这里山上有沼泽,说明山中间是空的,沼泽里有水,山和水可以互相感应。


“君子以虚受人”,君子要按照这个卦象用虚心的态度来容纳众人。“虚”,指谦虚。谦虚是第一步,谦虚、宽容才能感应。山头空出来才能容纳沼泽,才会有水,所以君子要放空自己,用虚心来容纳众人。


这就是《易经》中,独特的类比说理的方法。


模型变化


卦与卦之间有错综复杂的关系,包括错卦、综卦、复卦、杂卦等。接下来,我们举几个具体的例子。


《易经》中,最有趣的一点是,前后相邻的两卦,通常都互为倒置关系。比如,第三卦屯卦与第四卦蒙卦,第五卦需卦与第六卦讼卦,……,以及最后两卦既济卦与未济卦,都是如此。


这种倒置的关系,称之为综卦。综卦代表着,看待六爻的方向,刚好相反。一个是从下往上,另一个是从上往下,代表站在对方的立场,从对方的角度来看问题。


然而,六十四卦之中,有八个卦象,倒置之后仍然是自己。这八个卦是:乾、坤、坎、离、大过、小过、颐、中孚。当遇到它们的时候,就需要用到错卦了。所谓错卦,是一卦之中,各爻阴阳互变。如此,乾卦就变成了坤卦,坎卦就变成了离卦。


错卦,是彼此的相对与否定。从阴阳互生、物极必反的角度,错卦也可以看作彼此的因果背景。


如果说错卦是完全否定,那么综卦是有所商量。因此,从程度上来看,综卦比错卦要更为缓和。


复卦,顾名思义,是复合的意思。复卦是卦中之卦,用原卦中的第三、四、五爻为上卦(交卦),并以第二、三、四爻为下卦(互卦)。用个形象的比喻,复卦即好比俄罗斯套娃。


复卦是内部卦、内因卦、拓展卦,我们看一个卦象,好比是看到了俄罗斯套娃的最外一层,复卦则是把外面的套娃拿开,把里面的东西展现给我们看。本卦好比是柜子,复卦好比是柜子里的东西。


复卦帮助我们从外向内,递进地分析事物。不但把它的外象搞清楚,还要把内部的细节也看清。为了和六十四卦中的复卦相区别,复卦又称“交互卦”。


杂卦,是在互卦的基础上,再进行错、综的分析,即得到互卦的错综卦。通常来说,周易是以简御繁,错综复卦已经是足够用了,杂卦看得不多。


《易经》说什么

错综复卦示例


唐代的孔颖达,是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指出六十四卦次序法则的人。他把排序的规律总结为两句话:


“二二相耦,非覆即变。”


“二二相耦”就是两个为一组,六十四卦就是三十二组。也就是说,两两一组的卦象之间,不是相覆,即综卦的关系,就是相反,即错卦的关系。


这就提示我们,在品味《易经》的时候,不仅要但看某一个卦象,还要成对的来看。既要换位思考(倒置、综卦),又要逆向思维(相反、错卦)。


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当卦象中的某一爻改变时,就会成为一个新的卦象,即所谓的变卦。本卦为当下的状态,变卦为未来的状态,因而也称为之卦


比如,用摇钱法占卜之时,如果三枚铜钱均为阳面,就要考虑可能会物极必反,将来这一爻会转阴。反之,如果三面皆阴,则未来可能复阳。现实中,如果某一爻所代表的状态,确实过度了,也可以通过类似的方式,来看看它的变卦。


如此一来,静态的模型,就变成了动态的,六位编码的信息块,汇集成为了信息流。正如孔子所说:“生生之谓易”。在《易经》的运用中,正是通过卦象之间的动态转换,呈现出宇宙万物的多彩演化。


后记:易之有三


孔子在《系辞传》中,对《易经》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从伏羲氏“一画开天”起始,华夏先祖们通过阴阳二分,开启了模拟与推演宇宙运行的不懈努力。而《易经》,忠实地记录了所有这些努力所产生的丰硕成果。这之中,既有乾坤坎离的天道,又有咸恒既济未济的人伦。


至此,天地万物的演化流变,映射为阴阳二爻的互动消长。


在《易经》的模型中,既可以顺向演化,从一开始,沿着太极→两仪(阴阳)→四象→八卦的方向,一路发展出宇宙万物;又可以逆向归纳,从万物开始,沿着八卦→四象→两仪(阴阳)→太极的方向,逐步回归至太极。


如果善加利用,确实可以收获大道至简的简易特性。学到这里,我也对“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话,有了更切身的体会。


简易之所以能够成立,来自于宇宙的本源,必然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在这样的普适意义下,任何的繁杂,最终都不会为其所容纳。


另一方面,演化无有终时。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物理学的熵增,佛家的诸行无常,道家的反者道之动,儒家的天行健,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物质在变,思想在变,环境在变,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歇的运动变化之中。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形象地称之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因而,《易经》格外强调变化,既包括立场,又包含内容。变易的原则,要求我们必须以变通的观点来看待事物。孔子在《系辞传》中对变通做了如下的阐述: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这里的“穷”,不是说穷苦,而是指发展到了极致。既然,宇宙万物都在变,那我们的思维方式,从根源处就应该与变化相容,对变与通保留足够的灵活度。可以说,《易经》模型充分地展示了这一点。


面对变化,《易经》格外强调应变,而且这种应变不能毫无章法,而要“顺天应时”。顺从天道(大趋势),把握时机(转折点),这样的应变才是有效的。


如果我们只着眼于变化,而不知变化的来处,最终是很容易迷失的。只有在万变的外境中,找到那不变的本源,才能给心灵提供稳定的归宿。


这就是不易的一面。不管宇宙万物如何变化,本源总是如如不动。而这个本源,在佛家看来,是心、是佛性;在道家看来,是道;在儒家看来,是天;在哲学家看来,是本体;在物理学家看来,是宇宙运行的基本规律。


人类文明的发展,从一开始就伴随着两条道路。外求之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求之路,诚意、正心、修身、养性。


两条道路,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内在统一的。外在事业,是内心的外化;内在功夫,靠外在的磨练。两条道路,最终的交汇处,就在本源


在我们日常的话语体系中,本源就是一个人的初心,它映照着一个人的心性。初心,既是我们的出发点,又在迷途时提供矫正的参照,还是我们最终的归宿。因而,要好好守护。


最后,让我用曾仕强先生的话语作结:


“学习《易经》的目的,就是抓住不易,随时变易,回归简易。”


让我们共勉之。